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之師 秦軍排第二
古代的中國人都奉行一句話:天下是打出來的。所以,在古代一個國家擁有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是最重要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了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之師,一起來看看吧。
十、清初八旗兵
八旗兵脫胎于明朝建州衛,由努爾哈赤組建。在十七世紀的東亞,滿洲八旗兵堪稱橫行天下的無敵之師,其總兵力不足20萬,卻先后征服朝鮮、明朝。其裝備并不精良,所依仗的是極強的尚武精神和征服欲望。
不過在完成統一后,這支軍隊迅速蛻化,至17世紀下半葉時,已經淪為絕唱。
九、明朝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戰斗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關寧鐵騎以“遼人守遼土,遼土養遼人”理念組建,是明末為數不多的可與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
史載關寧鐵騎裝備有三眼火銃,遠距離可以射擊,近距離則可充當錘擊武器。明朝滅亡后,關寧鐵騎成為吳三桂的麾下私軍,為清朝統一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八、大明水師
大明水師脫胎于鄱陽湖水戰,在收編和吸收陳友諒水軍的基礎上逐步壯大。至明成祖時,鄭和下西洋所率海船200余艘,計27000余人。
明朝立國近300年,水師未嘗敗績,即使在明朝中后期,仍有擊敗葡萄牙和荷蘭海軍的絕對戰力。鄭成功收復臺灣,所依靠的也正是大明水師。
七、南宋岳家背嵬軍
南宋中興四將中,以岳飛的岳家軍戰力最為強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軍”則是精銳中的精銳。《云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在岳飛北伐過程中,背嵬軍多次以少勝多,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金軍,8000背嵬騎兵更是大破十余萬金兵,連金兀術都不得不感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六、唐朝玄甲軍
史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馀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玄甲軍裝備精良,馬匹充足,以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具備極強的攻堅和野戰能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余人。虎牢關之戰,3500名玄甲兵大破竇建德十余萬眾。
五、東晉北府軍
北府軍是由南渡的北方農民組成的精銳之師,每個人都與五胡有血海深仇,以光復河山為己任。《資質通鑒》記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淝水一戰,東晉8萬北府兵擊敗了近90萬前秦軍隊,符堅的王朝也因此崩潰。
四、漢軍騎兵
漢軍騎兵組建于楚漢爭霸時期,其組成為原秦軍騎士,但受制于國力,此時的漢軍騎兵戰力平庸。漢武帝時期,經多年休養生息,國力強盛。為了征伐匈奴,漢朝再次組建了兩支強大的騎兵,分由衛青和霍去病統領。
漢軍騎兵是一支將游牧民族的野蠻精神與漢朝人的戰術紀律發揮到極致的軍隊,僅霍去病一部在數次征伐中就累計殲滅了十余萬匈奴騎兵,迫使當時強大匈奴帝國遠遁漠北。
三、項氏楚軍
項氏楚軍建立于秦末,核心為江東子弟兵。定陶一戰后,項梁身死,項羽成為了這支軍隊的統帥,開啟了稱霸模式。在項羽統領下,巨鹿一戰,這支楚軍殲滅了王離、章邯40萬大軍,威震諸侯。
在楚漢戰爭中,又多次將劉邦打的大敗虧輸。最終,漢軍只能憑借張良和陳平計策,在鴻溝議和后發動突襲,才將這支楚軍擊敗。
二、秦軍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軍作為歷史上第一支完成大一統的軍隊,兵威之猛,世所罕見。在秦立國數百年的時間里,秦軍對外戰爭勝多敗少,自商鞅變法之后,秦軍先后殲滅六國軍隊200余萬,六國謂之“虎狼”。
最為可怕的是,秦軍無論由誰指揮,都有較為輝煌的戰績,戰力之強,讓人瞠目結舌。秦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戰車和弓弩,以及標準化的武器生產線,這些都是秦軍稱霸天下的優勢。
一、趙國李牧邊軍
趙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日漸強大,時常南下趙境騷擾,成為趙國大患。趙孝成王即位后任命李牧駐守代、雁門,防備匈奴。李牧邊軍正是在此時組建。
李牧邊軍有戰車1300輛,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公元前244年,李牧邊軍與匈奴一戰,殲滅10萬匈奴騎兵,致使匈奴十余年不敢南下。在與秦軍作戰中,李牧邊軍也具備極強戰斗力,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李牧邊軍都成功將秦軍擊潰,李牧也因此被封為趙國武安君。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之師,文中并未將蒙古騎兵列入,這是由于蒙古騎兵屬于蒙古帝國,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統稱,其范疇應納入世界歷史,而不是局限于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