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想盜挖的中國帝王陵 竟然是他?
從清末起,日本人便開始在中國進行廣泛的盜掠活動。除了貪婪中國的寶藏外,還有分裂中國、霸占中華的野心,事實上日本人也這么做了。日本人最熱衷盜掘的墓葬,并不在中原,而是東北、北方的少數民族墓葬,為什么?因為日本想從中考證出這些地方不屬于中國的證據。日本人最想找到、最想挖的中國少數民族帝王陵,是哪座?并不是在現代讀者中極具懸疑的成吉思汗陵,秦始皇陵,而是曾有輝煌歷史、令中原向其稱臣,并創造出本族文字的遼太祖、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墓。
耶律阿保機(872-926年),姓耶律氏,漢名億,字阿保機,為時契丹迭刺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里人,出身于游牧部落的指揮官家庭。他身材高大,武力超群,在征討契丹鄰族時十分果敢,因此迅速崛起。
阿保機擔任可汗后,他欲以父傳子承的世襲制取代部落酋長選舉制,結果家族兄弟、叔侄之間引起叛亂,被耶律阿保機血腥鎮壓下去。耶律阿保機因此完成了集權統治,統一了契丹八部,并控制了鄰近的女真、室韋等族。
916年(神冊元年)正月,阿保機即皇帝位,影響中國北方兩個多世紀的遼國橫空出世,打得中原趙宋王朝割地朝貢,退居江南。926年,耶律阿保機在消滅渤海國的回軍途中,死于扶余城,終年55歲。
耶律阿保機是一位了不起的開國皇帝,主政期間,使契丹從落后的部落聯盟政權,一下子過渡到了封建政權,控制了漠北、東北,以及前渤海等大片地區。還敢于使用漢人,改革陋俗,并創制了自己的文字——契丹文(分“大字”、“小字”兩種)。
《遼史·太祖本紀》稱,阿保機死后,“皇后稱制,權決軍國事。”祖陵便是在皇后述律氏的主持下營建的,從926年(天顯元年)7月開始,到次年8月完工,“治祖陵畢”。當月,“葬太祖皇帝于祖陵”。從時間上看,祖陵營建周期并不長,只有1年。但從史料上,包括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祖陵工程量仍然相當可觀。剛落成時,陵上有太祖天皇帝廟,地宮叫“明殿”,穹廬式,富麗堂皇;墓道兩旁對稱擺置石人、石羊、麒麟、狻猊等各種石雕。后來,又陸續興建了一些建筑物:天膳堂、太祖建國碑、園寢、樓臺等。
耶律阿保機下葬時竟然還殺了眾多活人殉葬。
據《遼史·后妃列傳》記載,耶律阿保機下葬時,皇后述律氏欲以身殉葬,在親屬百官的竭力勸諫下,仍斬斷右腕隨葬于耶律阿保機的靈柩內,此即所謂“腕殉”。后來,在皇后斷腕處還建了義節寺、斷腕樓,樹碑以記。
對皇后“腕殉”的原因,《契丹國志》另有說法:非因被人勸諫,而是被逼的,不得不作出姿態。應該殉葬的平州人、檢校太師趙思溫,知道皇后的意思,不肯殉葬。皇后便問他:“汝事先帝常親近,何故不行?”
趙思溫很聰明,說論親近沒有人比得過皇后,如果皇后隨行我也隨行。皇后說:“吾非不欲從先帝于地下,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說了這話后,她將自己的一只手砍了下來,讓人放置墓中,算是殉葬,這便是“腕殉”的來歷。因為這事,趙思溫最后免于殉葬。
雖然皇后本人未“身殉”,僅“腕殉”了一下,但其他人就不能僅僅“意思一下”了。據《契丹國志·太祖大圣皇帝》記載,太祖死后,“述律后召諸酋長妻,謂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泣問曰,‘汝思先帝乎?’對曰:‘受先帝思,豈得不思?’后曰:‘果思之,宜往見之。’遂殺之。”
一些兇悍狡黠、鬼點子多的也未能逃脫:“述律后左右有桀黠者,后輒謂曰:‘為我達語于帝。’至墓所,則殺之。前后所殺者以百數。”大概意思是,皇后說,幫我帶句話給我死去的老公皇帝。這些人到了墓地后,統統殺掉,前后被殺掉殉葬的數以百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