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清朝的統治階級都要佩戴長長的朝珠
2017-03-01 16:57:03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根據史料記載,清代的朝珠源于藏傳佛教的佛珠。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并經常把佛珠賞賜給
根據史料記載,清代的朝珠源于藏傳佛教的佛珠。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并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做禮品進貢。
后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脫胎于藏傳佛珠。由較為常見的108顆子珠組成的上品掛珠發展而來的朝珠,是清代宮廷服飾的標準佩戴品。
清代朝珠的寓意
清代朝珠由身子、結珠、佛頭、背云、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周長大約在130-170厘米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說法,即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稱為“醒百八煩惱”。
在朝珠中每27顆間有一粒大珠,共有4顆大珠,象征著春、夏、秋、冬四季。在其中一個大珠后另有一串珠,這串珠佩戴時垂于背后,稱為背云。背云寓意是“一元復始”。
清代朝珠背后的文化
朝珠作為官服禮服的配飾,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能佩戴朝珠,按照規定皇帝、后妃、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京官和皇帝侍衛才可佩戴朝珠。
這就是朝珠及其背后的文化,配戴朝珠是皇帝個人的喜歡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的體現。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上層的流行文化慢慢進入平常百姓的生活,這也許能從側面解釋為什么我們會有那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另一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