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國史上最有名的皇室宮廷流血政變
封建皇權的延續和更替充斥著勾心斗角,血腥風雨。一朝皇帝只能有一個,他們往往擁有無尚的榮耀和至上的權力,因此皇帝這一職位時時刻刻被無數人所覬覦,包括皇族兄弟、外戚集團、異姓將相甚至是草芥平民。一個封建王朝是以血緣關系得以繼承與發展的,當朝皇帝的接班人選一般都由他預先確定,如皇太子、皇太弟等。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有血緣關系卻改朝換代的,他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其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盡管他與南齊皇帝為一脈血親,卻代齊建梁;一個是沒有以血緣關系傳位的,他是后周開國皇帝郭威,因無子嗣而將身后之位交給了內侄柴榮。
縱覽中國帝史,盡管皇帝這一職位集榮耀和權力于一身,但并不輕松,既要防外族人、外姓人,更要防身邊人、本家人,所以就有了劉邦、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事發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皇帝即位之初即對兄弟侄兒輕則流放邊窮地區,重則手足相殘以消隱患,目的只有一個:維護自己及兒孫的皇位不受侵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為了奪取皇帝這一職位,那還顧得了這么多呢?!宮廷皇室之亂的主角當然是兩方啦,一方肯定是當朝皇帝或其指定接班人,另一方則是覬覦皇位但本來沒有繼承權的皇族成員嘍。當然,其結果遵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規律而一目了然,往往只能是二選其一:要么當上皇帝,要么人頭落地??!
一、西漢“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是發生于中國西漢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亂,以吳王劉濞為首,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統領的六個王國參與。當時,由于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于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漢文帝時期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便開始了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到漢景帝初年,全面實行削藩政策,引來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尤其是吳王劉濞。因為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細故紛爭用棋盤擊死了吳王的世子。
劉濞(前216年-前154年),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侄子,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被劉邦封為吳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削吳詔書一到,劉濞憑借他的實力,即在廣陵(現江蘇揚州市)招兵買馬,聯合其他不滿國家削減他們權力的六個王國,打著“誅晁錯,發稷社”的旗號起兵反叛,欲奪景帝帝位,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景帝在眾臣的壓迫下被迫腰斬了晁錯,而七國之亂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吳王還自立為皇帝。叛軍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景帝無奈之下只得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于平定了七國之亂。劉濞逃到東越,為東甌王所殺。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而且漢景帝又借機削落諸侯國領土和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權了,為后來漢武帝繼續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
二、西晉“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司統治階層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內部混戰,前后歷時16年(291-306年)之久,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內訌,并引發了亡國和近300年的動亂。歷時16年之久的內亂。這場權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斗爭開始,而后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中國進入“五胡亂華”時代,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而當時的癡呆皇帝司馬衷則成了權力爭斗全過程一個實實在在的傀儡玩物,這可以說是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選定的接班人是其一生最大的敗筆!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立的晉惠帝司馬衷癡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賈南風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于永平元年(291年)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然后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將司馬瑋處死。賈后遂執政,于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不久,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后。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司馬倫篡位后,齊王司馬冏起兵討倫,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颙舉兵響應,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司馬倫。之后,惠帝司馬衷即成為勢力強者或捷足先登者挾持對象,以他皇帝身份和名義號令天下。而且都城也忽東忽西,一會兒洛陽,一會兒長安。直到永興三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司馬颙,攫取朝綱,一場亂戰總算終結。光熙元年(306年),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但他這位傀儡皇帝在這場大亂中苦不堪言,身心打手傷害;當年十一月,司馬衷突然吃面餅中毒而死,終年48歲,據史學家分析,乃東越王司馬越下的毒手。
三、唐朝“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兒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晉陽起兵。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并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天下平定后,李淵寵妃怠政,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李淵想使太子、秦王、齊王各謀其位,相安無事,結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皇位明爭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對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盡快除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犯邊,李建成趁機向李淵推薦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驍將掌控于自己手下。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恭、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君綽等人的協助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最終被亂軍殺死。李世民隨即派心腹尉遲恭帶甲入宮報告李淵,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將他們處決,特派我來保駕。李淵聽后驚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祖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并頒詔書將所有軍政事務交由太子處理。兩個月后,李淵被迫退位,時年29歲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淵為太上皇。
四、唐朝“神龍革命”
天授元年(690年)重陽節,67歲高齡的武則天正式實現她的女皇夢,自號“圣神皇帝”,以十一月為歲首改旗幟尚赤,建立大周王朝。唐朝皇帝睿宗李旦降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為皇太孫。武則天改唐為周后,立即啟用武氏子侄為宰相、為將軍,臣下有功者也賜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賦,改文水縣為武興縣。顯然,她想傳為于武氏子孫。當時,武則天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于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杰作為一個堅定的李氏支持者,勸說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為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為自己免禍。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則天終于派遣徐彥伯將廬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陽,氣死一心想當皇嗣的武承嗣。
武則天晚年,得益于女兒太平公主介紹的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倆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親信的人。文武大臣深為二張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經過一段時間的周密籌備后,宰相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和左威衛將軍發動軍事兵變,并與太子一起斬關而入,來到了武則天的寢宮,殺死了二張兄弟。病榻上的武則天被迫遜位,唐中宗李顯復位,李唐政權再度重建。正月二十五日,武則天被迫離開她坐了15年帝位的皇宮,遷居到洛陽宮城西南的上陽宮。十一月初二,82歲的武則天凄冷死在上陽宮仙居殿。臨終遺言:去帝豪,稱則天大圣皇后,歸葬乾陵。
中宗復國號唐,沿用武則天“神龍”年號不改,該事件因此史稱“神龍革命”。而曾與政變的張柬之、崔玄偉、桓彥范、敬暉、袁怒己等五人,在唐朝復辟后都被封王,故歷史上把這次事件又稱作“五王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