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滅吳之戰 越王勾踐是怎樣臥薪藏膽蓄力伐吳的?
越王嘗夫椒之戰一敗之后,自知行事魯莽,不該不自量力,于是深刻反省了自己的作為,開始養精蓄銳。正是在失敗中得到了悔悟,正是臥薪嘗膽積蓄了力量,才有了后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氣勢,那么在一個元氣大傷的國家里,越王勾踐到底是怎樣臥薪嘗膽才積蓄了伐吳力量的呢?
夫椒之戰后,為了安撫民心,勾踐下了罪己詔,承認這場戰爭的惡果是自己造成的,下令安撫國民,隨后把國政交給諸大夫管理,自己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仆,忍辱負重多年,終于讓夫差放下了戒心,在三年后被釋放回國。
可是過剛或許易折,過柔則不堪重負,但是那些能屈能伸,忍辱負重者方是百煉成鋼,能成大業之人。
勾踐回國后就制定了復興國家的計劃。在內政方面,鼓勵生產、獎勵繁衍、照顧孤寡貧疾,并教育子弟,同時禮賢下士、招攬人才。而在外交方面,韜光養晦,暗中鼓勵吳國北上伐齊、晉,而越則與之相反,“結齊、親楚、附晉”。
許多事想著簡單,做起來其實很難。所以越王勾踐害怕自己會在這逐漸好轉的祥和氣象里忘記了自己的家仇國恨,于是臥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強盛起來。
這個時候的吳國并不知道自己放了自己的掘墓人,正在積極得向中原擴張勢力。
公元前489年,吳國攻陳,次年伐魯,而后又聯魯伐齊。這場伐齊之戰,吳國大勝而歸,史稱艾陵之戰。
在發動這場戰爭時,吳王夫差筑邗城,開邗溝,以通江淮,為挺進中原做準備。而勾踐派人率萬名民夫協助吳國開鑿邗溝,并且在大軍開拔前還送去了禮物。這樣做一則是為了示弱,二則要煽動吳國與中原強國的紛爭。吳人都很高興,只有一個人很清醒地認識到越國的野心,這個人就是一直勸吳王先不要伐齊,而先滅越的伍子胥。
但是吳王不聽,在伐齊大勝歸來之后,聽信讒言,命伍子胥自殺了,可見吳王確實不把越國當回事了,而身邊唯一一個曾給他提醒的人也被殺了。艾陵之戰是吳國的勝利,也讓吳王被沖昏了頭腦,因勝而驕。越王勾踐就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逐漸地成功蓄力,然后等待一個反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