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日友好關系貢獻最突出的人 鑒真六次東渡日本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源遠流長,猶如一枝艷麗的花朵常開不謝。在我國歷史上,許多人都為發展中日友好關系作出過貢獻,其中,最突出的則是鑒真。鑒真(688—763),唐朝高僧,揚州江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淳于,十四歲出家,法名鑒真。他曾在長安、洛陽等地游學,后來定居揚州大明寺,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尤其精熟其中的戒律部分。他生值盛唐之際,在盛唐高度發展的科學文化熏陶下,對醫學、建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詣,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高僧。
中國和日本早在漢朝就有了往來,到了唐朝,兩國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那時,日本社會正處于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的階段,日本天皇對繁榮昌盛的唐朝十分仰慕,需要學習和借鑒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科學等方面的成就,因此不斷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學生和學問僧。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日本學問僧榮睿(rui瑞)和普照請鑒真派弟子到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但他的弟子們卻感到畏難,認為“遠涉大海,百無一至”。五十五歲的鑒真堅定地表示為了宣揚佛法,“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們深受感動,決心和他同行。鑒真造船備糧,準備第二年春天動身,由于官府攔阻,這次未能成行。743年12月,他再次東渡,因為在海上遇到風暴,船被打壞,只得返回。以后鑒真又組織了第三、第四次東渡,也都沒有成功。748年,鑒真第五次東渡時,海上“風急波峻,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島南部靠岸。這次鑒真過度疲勞,加之感受暑熱,眼睛患病,因醫治無效而雙目失明。盡管如此,他東渡日本的決心仍堅定不移。
753年(玄宗天寶十二年)10月,六十五歲的鑒真率領二十多人,和回國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去日本。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了!12月,他們到達了今天日本的九州島,受到熱烈歡迎。第二年,鑒真被請到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日本朝廷為請鑒真推行嚴格的授戒制度,在東大寺修建了戒壇。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謙天皇、皇后及官員僧侶等四百多人登壇受戒。
鑒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繪畫、雕刻、醫藥、刺繡、鑄寫等方面技藝精湛的人才,他們攜帶著大量書籍和藝術作品,把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科學傳播到日本。例如,鑒真按照中國的營造法式在奈良主持興建唐招提寺,寺內殿堂結構精巧、氣勢雄偉,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在營建唐招提寺時,日本匠人學會了用干漆法塑制佛像的技藝。用干漆法塑制的佛像,造型厚實、莊重,分量輕、成本低,這對日本的雕塑藝術影響很大。鑒真等帶到日本的繡像、雕像、畫像、金銅像,都為日本的造像和佛畫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他們所帶的許多書法珍品和書法藝術價值很高的佛經手寫本,在日本廣為傳抄,對促進日本的書法藝術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當時中國藥品運到日本的很多,但日本藥學初興,對藥品的真偽、種類、質量分辨不清。鑒真雖然雙目失明,但憑嗅覺即能鑒別藥物;他為人治病,藥到病除。鑒真還毫無保留地向日本醫生傳授了藥物的收藏、炮制、配劑、使用等方面的知識。給日本的古藥物學奠定了基礎。在很長時間里,日本醫藥界都把鑒真奉為始祖,直到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的藥袋上仍然印著鑒真的肖像。
763年5月6日,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辛勤勞碌了二十年的鑒真在日本逝世,終年七十六歲。鑒真受到日本人民的深深崇敬和懷念,被尊稱為”過海大師”、“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律宗大祖”、“日本醫術之祖”、“圣僧”等等。由鑒真的弟子們發愿塑造的鑒真干漆坐像,直到現在仍然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開山堂,并被定為日本的“國寶”。鑒真作為古代對發展中日友好關系貢獻最突出的人,一千多年來。也一直受到中國人民的愛戴和懷念。
鑒真的六次東渡
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鑒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
第一次東渡
742年冬,鑒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準備東渡.時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從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揚州倉曹李湊也加以援助.不料鑒真一位弟子道航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信以為真,大怒,便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準備攻打揚州.當年海盜猖獗,淮南采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東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后,鑒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雇傭的“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后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后眾人方被救,轉送明州余姚(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鑒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第三次東渡
結束了巡回講法之后,鑒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鑒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鑒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第四次東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鑒真于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余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鑒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采訪使遂派人將鑒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東渡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鑒真東渡.鑒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歷6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為等順風,出長江后鑒真一行在舟山群島一帶停留了數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后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云寺安頓.鑒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為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藥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鑒真遺跡.
之后,鑒真北返,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鑒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在廣州,鑒真動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鑒真繼續動身,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鑒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愿不遂”.此時,鑒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鑒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鑒真十分悲痛.接下來鑒真又經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第六次東渡
由于鑒真的游歷遍于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鑒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鑒真出海.鑒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于余姚趕來,11月21日,鑒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