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假冒的官親為什么還能到處招搖撞騙?
假冒京官的身份,或者詐稱跟權貴有親密關系,到地方招搖撞騙的事情,自古就有。晚清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就講述了一個——話說河南按察使賈筱芝有個大公子,叫做賈大少爺,曾用錢捐了個候補道員的三品銜,但一直沒有補上實缺,所以“一心只羨慕二品頂戴,要想戴個紅頂子”。
恰好這一年“鄭州底下黃河又開了口子,漫延十余州縣,一片汪洋,盡成澤國”。這意味著馬上就要開展治水救災的工作了,賈大少爺有心想“弄一個河工上總辦當當,一來辦工辦料,老大可以賺兩個錢;二來合龍之后,一個異常勞績又是穩的”。但在晚清官場,這河工總辦可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需要有過硬的后臺、關系。
賈大少爺想到一個關系:在京城當軍機大臣的周中堂。賈大少爺的父親賈筱芝以前曾經花了三千銀子,拜在周中堂門下。于是賈大少爺便以父親的名義,給周中堂拍了一封電報,請他推薦一下。誰知周中堂婉言回絕了他的請托。這可怎生好?好在賈大少爺頭腦機靈,便偽造了一封周中堂寫給賈老爺子的書信,書信的措詞自然是十分親密,然后“吹了個風聲到河臺(即河道總督)耳朵里,竟把河臺瞞過,信以為真,立刻委他當了河工下游的總辦”。
那河臺雖然是總督級別的高官,但那幾天正因為黃河決口的事情,受到朝廷“嚴旨切責”,說他“調度乖方,辦理不善,若不克期合龍,定降嚴譴”,正“茶飯無心,走投無路,不知如何是好”呢,這個時候聽說賈大少爺來頭不少,一家子跟周中堂的關系非比一般,便想拉攏拉拔他,“將來里頭的事,就托他老人家幫著疏通疏通”。
舊時這種假冒京官身份或高官親信的把戲,之所以能夠輕易得逞,主要是吃了“信息不對稱”的虧。河臺搞不清楚“周中堂與賈臬臺(即賈大少爺的父親)是個甚么交情”,只好根據有限的的信息與日常經驗來判斷,與其信其無,不如信其有。而造成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主要又有兩個,一是技術上的落后,晚清之時還沒有電話、電視、電腦、網絡、微博(即使有微博,估計官員也不會上),信息的流動很慢,雖說那時候已有了照相機,但照片的應用并不普遍,所以要假冒京官或其親信的身份,比較容易,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含量,不像現在,辦張假證還要承諾“可上網查證”。賈大少爺偽造了一封周中堂的書信,便可以讓別人覺得他跟中堂大人關系不簡單。另一方面,要核查這些信息的真偽,又太麻煩,即使拍個電報到京城詢問,來回也要好幾天。
另一個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是制度缺陷,即當時官場的運作極不透明,有太多暗箱操作的空間,要遵循各種“潛規則”,要尊重各種“隱權力”。河臺大人這次整治河患,根據“潛規則”,他要將工程的肥缺安排給有背景的人,將來他想避免因為河患而被彈劾,也需要有貴人庇護。賈大少爺因為與周中堂關系親密(別人不知道他是冒牌的),是一個具有“隱權力”的人物,根據“潛規則”,必須給予照顧,以期將來他也按照“潛規則”作出回報。而“潛規則”與“隱權力”的特點就是彼此心領神會即可,千萬不可攤在陽光下。于是信息的公開流動顯得毫無必要,河臺大人不可能給周中堂打個電話(假如當時有電話的話),詢問他是不是有個親信叫做賈大少爺,因為這是不可說破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故事中的賈大少爺,后來也被人詐騙了一大筆錢。話說賈大少爺干了一趟河工總辦,“錢也賺飽了,紅頂子也戴上了,送部引見也保到手了”,“便想進京引見,謀干他的前程”。但要謀到好的前程,也是需要關系的。賈大少爺跟周中堂又不是真的關系很鐵,所以需要另找門路。結果,被京城中幾個謊稱“朝中有人”的“官場掮客”,前前后后騙去了十幾萬兩銀。
賈大少爺上當受騙,也是吃了“信息不對稱”的虧。他根本就不知道那幾個“官場掮客”的底細,只能按照他對官場“潛規則”的理解,猛掏銀子交給他們去打點關系,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連當河工撈來的老本都蝕掉了。
前面說了,導致清代官場“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術落后與官場制度缺陷。如果技術的問題解決了,還頻頻出現冒牌官員、官親詐騙得手的事情,那通常就是官場運作機制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