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古已有之 古人是怎么保護環境的?
2016-12-31 11:04:4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古代頒發的環保法令也相當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西周時期的《伐崇令》應該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關
古代頒發的環保法令也相當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西周時期的《伐崇令》應該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關于保護環境的法規,最嚴重的要判死刑。在生活垃圾方面頒布的法令也有。“殷之法,棄灰于道者斷其手。”
戰國時期,對于亂扔垃圾于街道上的人會受到斷手的嚴重懲罰,《韓非子·內儲說》上的這段記載讀來令人汗顏。對于這個過于殘酷的懲罰,孔子卻不認為嚴重。“知治之道也。夫棄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斗,斗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雖刑之用也。且父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無惡,此治之道也。”
孔子認為這是治理之道,是應該的事情。除了頒布保護城市清潔衛生的法規,古代也有了專門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在古代,環衛工人稱之為“條狼氏”,條在古代是洗滌的意思。“掌執鞭以趨辟,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男、子則二人。
唐朝時期,對于日常生活垃圾的管理顯得更加規范和嚴格,“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坐。”《唐律疏議》的這段記載不僅規定了亂扔垃圾者要受懲罰,其相關管理部分也要受到一定的懲戒和警告。
由以上看來,古人的環保觀念與現代人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原生態,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