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么自投汨羅江 屈原是同性戀嗎 如何評價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知道前面的路不好走,沒有因此而停下他的腳步。甚至最后走上了絕路也沒有回頭,有人說屈原傻,為什么死守著楚國一個國家,偏要侍奉一個昏君,他大可以轉(zhuǎn)投其他國家。殊不知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以道德精神回擊社會丟失已久的信仰,自屈原投江后,中國人的自我精神又再一次找打故土。
汨羅江見證了楚國的風(fēng)雨,也親眼看到了屈原投江的場景。吟唱著《離騷》的屈原,拖著沉重的步伐緩緩走到江邊,再挪動著步子慢慢走向湖心,直到冰冷的湖水淹沒他的膝蓋,沒過了他的頭,堵住了他的嘴,直到他再也發(fā)不出聲音。屈原是歷史上第一位自殺的大詩人。屈原偉大的地方不在于他”自殺“,而在于他”敢自殺“,在大家眼里看來,屈原大可不必自殺,為什么要以這么極端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屈原的一生?
關(guān)于屈原自投汨羅江的原因,一般認為有這樣幾個說法:其一,屈原是楚國人,還是貴族出身,他身為楚國人又是楚國的大臣,楚國滅亡了,屈原以身殉國的行為是很正常的事。當(dāng)時的人們,尚且沒有國家的意義,說屈原愛國還不如說屈原愛的是腳下羋家的土地,當(dāng)下對屈原愛國的解釋,就是基于這個概念進行的再解讀,是后人借屈原這杯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其二,屈原跳江是因被懷王厭棄,悲痛欲絕而跳江。楚國令尹鄂君子皙,曾泛舟游于江上,越人看見了這個俊俏的公子便用言語挑逗:”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乃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可見當(dāng)時楚國的男風(fēng)有多興盛。屈原在《離騷》里多次以”美人“對自己的儀表進行一番夸飾,又以”美人“失寵來暗示自己和楚王之間疏遠的關(guān)系。于是,便有了著名古典文學(xué)專家孫次舟教授的一次大膽猜想,屈原和”懷王有一種超乎尋常君臣的關(guān)系“,話一出口,輿論嘩然,引來一片質(zhì)疑的聲音,后來還提出屈原的《離騷》其實是”一個充滿了脂粉氣息的美男子的失戀淚痕“。因此,美男子屈原作為楚懷王的寵臣,因為他和楚懷王的愛戀以失敗告終最后投江而死。
最后一種猜想是說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和屈原有染,原來在屈原的詩歌里,出現(xiàn)了許多人物名字如”湘夫人“、”云中君“、”少司命“等,這些人名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代號為”湘夫人“的女子,屈原對她投注的感情尤為豐富,這個湘夫人地位十分顯赫,在屈原之上,且擁有傾國傾城的美貌,或許,屈原在暗示”湘夫人“的真實身份。于是,后世人便猜測屈原的湘夫人就是指的鄭袖。
野史記載,屈原與楚懷王的寵妃鄭袖有私情,而他們私通的事情被楚懷王知道了,楚懷王便把屈原給放逐了,并且逐漸疏遠了屈原,鄭袖為了掩蓋她與屈原的私情,并沒有出面為屈原說情,也沒有在暗中幫助屈原。十幾年后,楚懷王死去了,楚國的新一任國君謹(jǐn)遵先王的遺囑,將屈原驅(qū)逐到汨羅江邊,將他殺死后綁上石頭沉江。當(dāng)然,這一切都是后人推理的,究竟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
屈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xué)的一座高峰,人們都說屈原《離騷》通篇都在自夸自耀,卻不知”惟茲佩之可貴兮,委缺美而歷茲,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表達的是屈原對自身品格的自憐,又以”美人“暗示對于理想君王的追求,一篇《離騷》是道盡了屈原的辛酸、悲愴和憂思,表達的是屈原濃濃的情誼和憂懼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