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帝二號屠狗 一怒 宰殺20萬人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并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后就成了定制。
基層組織官職——牛錄(佐領)額真
牛錄——滿語中是“箭”的意思。滿族(女真人),狩獵時集體出行,頭人負責所有的“箭”,因此在組織中將這組織的頭人,稱為牛錄額真。始于1601年,定編300人。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軍占領南京后,多爾袞即以順治的名義向全國發布了一道空前強硬的詔書,要求:“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這道措詞嚴厲的圣旨很快傳到了江陰縣,江陰“風俗淳厚,敦禮讓,崇氣節,不屑以富貴利達為事”。
尤其是江南人士自明初以來已日益強烈地政治意識。與江南的其他城市相比,江陰還是商業重鎮和交通樞紐,匯聚了不少慷慨任俠的尚武之士。彪悍勇猛,不畏生死。
同年六月,清政府剛任命的江陰知縣方亨履新到任。可能是方亨到任時還沒接到從京城發出的剃發令,這位清政府的地方官員穿的還是明朝官員的服飾。
方亨到任后,立即召集父老及縣衙吏胥,問:“他們為何不交出戶籍檔案?”有關人員立即送上,方亨派人送往南京。
這一細節表明,江陰人在面對崇禎自殺、明朝滅亡,以及隨后的弘光被俘、南明瓦解的劇變時,并沒有過多的關心,更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憤怒,似乎改朝換代的事與他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系。
從京城送往各地的圣旨,就在民間開始不安地傳言新政府要求全國人民均行剃發時,這個傳言被證實了。管轄江陰縣的常州府宣諭豫親王多鐸的鈞旨:“江陰縣限三日內全部剃發。”這是順治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的事情。
兩天之后的閏六月初一早晨,方亨再次接到常州府要求嚴格執行剃發令的公文。這份公文中,順治的圣旨被歸納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方亨令書吏將此文件繕寫后公布,書吏擲筆于地說:“就死也罷!”
常州府的命令迅速傳遍全城,引起民眾的極大憤怒。后方亨遭到生命威脅。
拘方亨次日,江陰人已經普遍認識到一個毫不樂觀的問題:哪怕說服方亨乃至常州太守請求不剃發,也絲毫改變不了新政府全民剃發的決心,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武力。
于是,江陰數萬士民宣誓起事,推舉典史陳明遇為首領。至此,為期81天的反剃發運動拉開了帷幕。
七月十一日,清軍的總攻開始了,北門首當其沖。遭到百姓推選將領閻應元的重創,從中也體現出了他在將才之能。
清軍吃癟,是在沒辦法就從南京運來24門巨炮,對著江陰城連轟了一個晚上。次日清晨,清軍順著這些缺口蜂擁進城。
零星的巷戰持續到八月二十二日,清軍最高指揮官下達了屠城命令。八月二十三日,原本20萬人口的江陰,這時只剩下53人。
然而,十多萬江陰人的死難,并沒能阻止剃發令的推行。野蠻的剃發易服作為清政府的基本國策,通過血腥的屠殺得以展開。
有清一代兩百余年間,漢族對清朝的反抗一直不曾斷絕,那不是一根辮子,而是一根民族的恥辱之絞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