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丞相王導設計時裝 曾經巧妙解決財政危機
(王)導善于因事,雖無日用之益,而歲計有余。時帑藏空竭,庫中惟有練數千端,鬻之不售,而國用不給。導患之,乃與朝賢俱制練布單衣,于是士人翕然競服之,練遂踴貴。乃令主者出賣,端至一金。其為時所慕如此。
《晉書》卷六十五
劉禹錫有詩云“昔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感嘆金陵貴族的沒落。其中的“王謝”確實是東晉時代的貴族,例如王家的王導,王羲之等輩,謝家的謝安等,這些人位居要津,當然也不是吃干飯的,像謝安就指揮了淝水之戰,力保東南半壁。
再如王導,是晉朝南渡之后的頂梁柱,他在江東苦心經營,總算讓危機重重的晉朝暫時穩定下來,并延續下去。王導眼光長遠,早在西晉滅亡之前,他就覺得將來有必要在江東建立政權,所以勸晉朝皇室司馬睿去建康(今南京)做好準備。果然不出所料,西晉滅亡,王室南渡,司馬睿成為東晉第一個皇帝,即晉元帝。
西晉變成東晉,失去半壁江山,財政支出卻還是一樣,那當然就吃緊了。作為權臣,解決財政危機的重任就落在王導的肩上。王導的經濟學觀點是:平時用度看似不足,但是如果按年來計算,財政卻是有余的。這就看怎樣操作了。
當時東晉國庫空虛,倉庫里只有幾千匹白練,即一種白色的熟絹,還是半成品,賣不出去,也賣不起價格。這一堆半成品,如何變成現金呢?別人看這些白練,無非是一堆不值錢的廢品,王導卻用時裝的目光去看待它們,于是倡議當時的大臣,尤其是貴族們都用白練制成練布單衣,估計樣式也挺潮的。
當時的社會,人們都以貴族為模仿標準,加之王導等人確實有范兒,這些不值錢的白練穿在他們身上,居然相當有魅力。于是稍有身份的士人紛紛模仿,一傳十,十傳百,成了流行風潮。本來不值錢的白練,因為流行文化的滲透,大為漲價,坊間求之不得,每一匹價格漲至一金。白練變成真金白銀后,國庫也跟著充實了。
王導充分利用自己的范兒,化腐朽為神奇,古人自創潮流賺錢,很有經濟頭腦和流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