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皇帝”指明宣宗嗎?“促織”指得是什么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曾將這一血淚篇章寫成一短篇小說,名為《促織》。內容說的是明宣德年間,里胥奉上司之命向一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成名索要蟋蟀,成名到處捕捉不得。就在他惶惶不可終日,“憂悶欲死”之時,終于得到一頭佳品,誰知剛剛到手,卻被頑皮的兒子捏死了,兒子懼怕父親責罵,投井自盡。雖被救起,卻長眠不醒,其魂魄已化作一只輕捷善斗的蟋蟀,其父得之,獻給皇帝,得了重賞。這段生生死死的故事,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堪稱一著“蟋蟀佳作”。
蟋蟀又名蛐蛐、促織,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斗蟋蟀,興于宋,盛于明清。因其能鳴善斗,自古便為人飼養,據記載,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于唐代,當時無論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在閑暇之余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位于北京西便門明城墻遺址城樓的京城第一座鳴蟲館"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開設的喝茶同時品味蟋蟀文化的場所。茶苑內掛著蟋蟀畫譜,放著蟋蟀影雕,擺擂臺、斗蟋蟀的玩友們紛紛來此重溫舊時游戲。
促織的來歷:
一說是因會意得名。古諺有“蟋蟀鳴,懶婦驚”,是說古代婦女一聽到蟋蟀的叫聲,就知道秋天已到,離冬天不遠了,該抓緊時間紡織,趕制冬衣,這便是“促織”一名的由來。
另一說是因鳴聲命名。因為蟋蟀的鳴聲恰似“促織”、“趨織”,所以人們就以其鳴聲“促織”來命名這種“蟲”。現在北方話稱蟋蟀為“蛐蛐兒”,也是因鳴聲而命名的。
蟋蟀皇帝——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應當說是一個很不錯的皇帝,但因為迷戀蟋蟀,玩上了癮,終歸成了著名的“蟋蟀皇帝”。他在宮里斗蟋蟀,玩得昏天黑地,當蒙古揮兵南下、直逼北京時,他還在玩蟋蟀,其后果可想而知。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么一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歷史的。
景德鎮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說明,斗蟋蟀在當時早已風靡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