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的有金陵十三釵嗎?南京大屠殺元兇是誰
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小說《金陵十三釵》,講述南京大屠殺時,十幾個教會女學生和一群青樓女子以及幾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傷兵的遭遇和命運。《金陵十三釵》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小說?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當年犯下滔天罪行的侵略者,有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歷史上是否確有“十三釵”?
小說作者嚴歌苓在談及《金陵十三釵》的創作時表示:
既有史實 亦有感情
“我姨媽書娟是被自己的初潮驚醒的,而不是被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外的炮火聲。”
小說的作者嚴歌苓用一段極具私人化的描寫緩慢開啟了《金陵十三釵》。事實上,《金陵十三釵》只是個中篇,篇幅并不長,全篇四萬余字,卻講述了一個震動人心的故事———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躲藏著的幾個神職人員、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大家閨秀、13個逃避戰火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傷兵。小說講述了他們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
在談及《金陵十三釵》的創作時,嚴歌苓坦言是根據當年明妮·魏特琳女士日記中的一個章節改編的,“既有真實的歷史,也有我自己的感情”。
“十幾年前,我在美國第一次參加南京大屠殺史實研究集會,發現自己不愿意認真面對資料,寧可讓一些細節在我印象中模糊存在。殘酷的東西不給予正視似乎就似存在非存在了。”嚴歌苓回憶說。
嚴歌苓嚴歌苓的母親是南京人,她曾問母親對南京大屠殺的記憶,得到的回答是“不記得什么了”。“大屠殺時她六歲,即便沒有親眼目睹,也該從長輩那里有所耳聞。看來長輩們本能地把它壓進記憶深處,差不多就成了強迫失憶。”
嚴歌苓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達觀,不記仇:“正是因為我們整個民族長期以來沒有理性地對待自身所受的一場場傷害,日本人對他們曾經的施虐也就從來沒有誠懇的歉意。”
“我想我還會寫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固然有政治和外交來伸張正義,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民間,是意識形態。假如我們不那么好說話,不在令人不快的歷史上繞行,由強迫性失憶變為強迫性記憶,記住那些不忍回顧的歷史,我們的民族才是健康的!”在《金陵十三釵》的后記中,嚴歌苓這樣寫道。
《金陵十三釵》描寫了13個妓女為救女學生而犧牲自己,是否確有其事?
《魏特琳日記》中記載:“12月24日10時,日本某師團的一名高級軍事顧問帶兵前來,要求從1萬名難民中挑選出100名妓女(作慰安婦)。他們認為,如果為日本兵安排一個合法的去處,這些士兵就不會再騷擾無辜的良家婦女了。當他們許諾不會抓走良家婦女后,我們允許他們挑選,在這期間,這位顧問坐在我的辦公室里。過了很長時間,他們終于找到了21人。”當時,魏特林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代理校長。學校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和兒童。《魏特琳日記》中并沒有詳細交代這21名妓女是怎樣挑選出來的,更沒有人知道她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出來的。
嚴歌苓解釋自己的創作動機說,南京大屠殺期間有8萬名婦女被強奸,因此那段歷史在西方被叫做“南京大強奸”。實際上,這是一個外族對一個民族從肉體到心理的強奸,它比屠殺更殘酷。
對于《金陵十三釵》所描寫的故事,歷史學家們給出了較為肯定的回答。“南京淪陷后,的確發生過妓女救助抗戰將士的事情。著名演員秦漢的父親孫元良就曾得到過妓女的救助。”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南京大屠殺研究專家經盛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南京失守后,孫元良就曾經化裝躲進妓院得以存活,后來在妓女和相關人員的幫助下,才逃到了安全區。經盛鴻說。
人們一般認為是戰后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的甲級戰犯松井石根,松井固然罪有應得,但真正指揮日軍屠城的,是日本皇室的朝香宮鳩彥親王。
在美國承諾不審判日本皇族成員的庇護下,
南京大屠殺元兇一直逍遙法外
百歲惡魔:朝香宮鳩彥
制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真正元兇是誰?人們一般認為是戰后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的甲級戰犯松井石根。中國《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關于松井石根的罪行》中寫道:“1937年12月13日日本陸軍攻入南京,該犯下令對南京城施行大屠殺……”
松井確是名副其實的甲級戰犯,他曾任駐哈爾濱的特務機關長、上海派遣軍司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是攻陷南京的日軍最高統帥,被判處絞刑是罪有應得。但在攻陷南京時真正指揮日軍行動的,是日本皇室成員朝香宮鳩彥親王。今年1月出版的《檔案春秋》雜志刊發俞允堯的署名文章披露了這一史實。
1937年12月2日后改任為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的松井,在進攻南京之前訓誡官兵:南京是中國首都,攻占首都是世界性事件,故須慎重研究。這時松井并沒屠城的念頭和準備,他執行的方針還是在他接受派遣軍司令官的任命時,向近衛文麿首相說的:“別無他途,只有拿下南京,打破蔣介石政權,這就是我必須完成的使命。”
松井石根(左)、朝香宮鳩彥同日,時為陸軍中將的朝香宮鳩彥被任命為上海派遣軍司令,12月7日趕赴南京前線。朝香宮鳩彥趕到戰地聽取匯報后,不日即簽署了一道“機密,閱后銷毀”的密令。這一命令在南京城破后迅即得到貫徹,并使大屠殺越演越烈。第十六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占領南京后任南京警備司令官)于南京陷落的當天,曾在日記中記下了該部執行這一命令的情況:“由于方針是大體不要俘虜,故決定將其趕至一隅全部解決之。”朝香宮還指令下屬改變松井原命令,讓所有日軍入城,自行安排住宿,使大屠殺及各種暴行進一步擴大。
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于日軍在南京進行大屠殺罪行的判決書》和《昭和五十年史話》書中記載:“松井在12月17日以前因病而留在后方地區,17日那天舉行入城式方進城檢閱,18日舉行了日軍戰死者的慰靈祭。”在城破后最殘酷的頭四天大屠城中,松井不在城內坐鎮,任由朝香宮指揮。松井在南京城內停留了5至7天即去后方,但在這幾天中他沒有阻止日軍的暴行;而且在南京失陷后,他在后方已聽到日軍在城內的暴行,也聽說過“許多外國政府提出了抗議”,但他“并沒有采取任何有效辦法來改善這類情形”,“由于他怠忽這些義務的履行”,所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認為“他負有犯罪責任”。
朝香宮鳩彥是在攻占南京之前不久才被任命到前線指揮作戰的,這時日本最高統帥部已制定好策略,即通過殘酷地打擊南京,來瓦解中國人民抗日斗志,迫蔣投降。朝香宮鳩彥忠實地傳達并實施了這一策略精神。因此是朝香宮鳩彥親王指揮了這一場有意識、有目的的屠殺行動,他才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兇、真正的罪魁禍首。
日本投降后,為逃避審判,日本首先將原來委以重要軍職的皇室成員調離軍職,并征得麥克阿瑟同意后,最終獲得美國政府“不得審判天皇及皇室成員”的承諾。這樣,南京大屠殺首犯朝香宮最終得以逃脫極刑,逍遙法外,終日以高爾夫球自娛直至1981年4月12日死去,活了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