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誤國是怎么回事 譙周誤國真的是千古奇冤嗎
公元263年,曹魏鄧艾率軍冒險而進,偷渡陰平,攻克江油,大破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蜀漢后主急忙召集群臣會議,商討對策,然而眾臣商議許久,形成兩大意見。一是,吳蜀聯(lián)盟,東投孫吳;二是,南走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守難攻,也許可以置死地而后生。兩種意見不能夠統(tǒng)一,朝堂之上爭爭吵吵,劉禪更是拿不定主意。就在這時,譙周站住來,提出了降魏之計,他認為,魏吳兩國,實力相差懸殊,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已成定局。投奔吳國是稱臣,投降魏國,也是稱臣,與其向小國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以免受再辱之恥;而南奔南中七郡也不可行,大敵逼近,人心離散,恐怕無人愿意南行,此戰(zhàn)魏人此行誓在滅蜀,陷落成都也不會放棄南下追擊的機會,況且南中諸夷,平時猶不安定,如果據(jù)守此地,增征貢賦,也就會激起他們的反叛,所以,乘沒有勢衰力竭的時候投降魏國,可以得到優(yōu)待。譙周此言正中后主劉禪下懷,聽從了譙周的意見而降了魏。但是后世許多的名士對譙周降魏給予了指責(zé),以東晉史學(xué)家孫盛最為激烈,他認為如果不是譙周勸劉禪降魏,蜀漢是不會亡國的。那到底譙周是不是誤國呢?
覺得譙周誤國的人認為根據(jù)蜀漢的實力,仍有一戰(zhàn)的資本,勝則救蜀漢于危難之間,敗也不能將蜀漢拱手相讓,誓死與成都城共存亡。其實,從蜀漢高層來說,此戰(zhàn)如果勝利則扭轉(zhuǎn)了蜀漢的危局,功在社稷而在中國戰(zhàn)爭史也必當(dāng)永垂不朽,而自己也可以贏得身前身后名,然而對于蜀漢的百姓來說,從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維九出祁山已經(jīng)耗盡蜀漢的國力,朝廷腐敗,劉禪昏暗,降魏也是順應(yīng)民心?!度龂尽分杏涊d,公元261年,薛珝受吳主孫休之命赴蜀,回國介紹蜀國情況,“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wù)裕?jīng)其野民有菜色?!?,可以看出蜀漢政權(quán)已命不久矣,而就在263年鄧艾、鐘會伐蜀,蜀漢滅亡。由此觀之,譙周之諫也是迎合了蜀民民心,蜀漢連連征戰(zhàn),蜀民根本無法承擔(dān)如此沉重的兵役,所以孫盛只是從表面來分析蜀漢的兵力情況,而且即使一戰(zhàn),也不一定能夠戰(zhàn)勝,“民有菜色”,說明蜀兵的戰(zhàn)斗力沒有魏兵的戰(zhàn)斗力強。如果講到譙周讓劉禪投降魏國就讓譙周背負了誤國的罵名,那曹操南征的時候,孫權(quán)重臣張昭也曾根據(jù)形勢而勸孫權(quán)降曹,雖然之后,孫權(quán)就沒有怎么重要張昭了,但是張昭還是很受孫權(quán)的尊重的,雖然張昭之諫算不得高明,但是當(dāng)時孫吳的君臣是上下齊心的,江東局勢是穩(wěn)定的,而蜀漢后期根本都沒有赤壁之戰(zhàn)時江東的力量與曹魏抗衡了,譙周之諫也是無奈之舉,說其誤國過分夸大了譙周在蜀漢滅亡過程中的作用。如果以現(xiàn)在的觀點,譙周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為民族英雄都不為過,為什么要背負誤國的千年罵名呢?如果說譙周誤國,那么司馬炎代魏建晉時手下的所有魏臣都是誤國,荀彧作為曹操重要謀臣,原本跟從袁紹,且后世都認為荀彧是忠于漢室才被曹操所殺,那么荀彧助曹操是不是也算誤國呢?如果說蜀漢最后一戰(zhàn)能夠穩(wěn)住蜀漢的局勢的話,譙周也最多是分析形勢能力不足,誤國太過。
不過根據(jù)形勢蜀漢滅亡的可能性非常大,首先,上文已分析到蜀漢不得民心,蜀地的民眾已對蜀漢朝廷不抱好感了,很多人以為是譙周等益州本土士族“妖言惑眾”,其實是因為蜀漢國疲民乏造成的,諸葛亮是明白蜀漢的內(nèi)部矛盾的,所以才有多次出祁山,轉(zhuǎn)移國內(nèi)矛盾嘛!其次,很多人認為姜維回師援成都,南中部隊也可以北上進京勤王,鄧艾從下江油到破諸葛瞻,到兵臨成都,按說不是幾天時間就可以搞定的,即使江油守將投降是用不了多少時間,但至少破諸葛瞻不是一兩天的事情,為什么姜維沒有回師援成都?說明姜維在劍閣根本就脫不開身,鐘會攻擊劍閣的聲勢太緊,劍閣的兵力也太吃緊,不然怎么會沒有援兵回師成都,而南中是遠夷之地,地形險阻,軍隊是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援救成都,如此以來,緊靠成都城中之兵根本無法抵御鄧艾。如果蜀漢真能夠穩(wěn)住的話,真的深得民心的話,怎么會從鄧艾、鐘會伐蜀,幾個月時間就兵臨成都城下?
蜀漢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內(nèi)憂外患,并不是因為譙周的勸諫,如果真要說誤國的話,個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誤國的層次更重一些,筆者不是不尊重諸葛與姜維,畢竟諸葛與姜維忠心為國的事跡世人皆知,然而其六伐九出耗盡蜀漢的國力,誤國之嫌非常大。很多人認為,蜀漢的地域狹小,不六伐九出怎么能夠擴大蜀漢的土地呢?俗話說:“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蔽覀儾环翆⑦@個“人”講成是民心如何?即使蜀漢地小民乏,但是只要蜀漢君臣民同心同德又怎么會被曹魏所滅呢?東吳抗曹,曹操強大,孫吳弱小,也沒有把孫氏滅掉嘛。當(dāng)然筆者的意思不是偏安一隅,魏國是要伐的,但并不是如此頻繁的伐,而是修內(nèi)政,明得失,后待機而動,世人豈不知弱秦統(tǒng)一天下六國之故事,由此觀之,諸葛、姜維窮兵黷武之誤顯而易見了,但是對于個人認為姜維和諸葛也盡人事盡臣職,只是不推崇其窮兵黷武的策略而已。很多認為譙周之諫違背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其實不然,譙周是忠君愛國的。
《三國志》記載,“時后主頗出游觀,增廣聲樂。周上疏諫,徙為中散大夫,猶侍太子。于時軍旅數(shù)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大意是說劉禪經(jīng)常外出游逛,并增造后宮,廣設(shè)伎樂,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譙周勸諫不聽,被降為中散大夫的虛職,后來姜維數(shù)出祁山,譙周與陳祗辯論,說窮兵黷武之利害關(guān)系,謂之仇國論。譙周對劉禪的荒唐行徑,竭力勸諫,以新莽末年的歷史為例,闡明政權(quán)得失與民心有關(guān)系極大;姜維不顧蜀漢國力,一心伐魏,加上蜀漢政治腐敗,把百姓搞得疲弊凋瘁,怨聲載道,譙周就寫了《仇國論》,提出治國之根本在于養(yǎng)民恤眾,這些都體現(xiàn)了譙周忠君愛國的思想。有人認為譙周一言就將蜀漢拱手讓與了曹魏,就是不忠君愛國了,首先,忠于劉禪就是忠君,國是由君和民組成,譙周勸劉禪降魏,未讓劉禪受到侮辱,且《三國志·譙周傳》中記載,“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比绱擞^之,譙周并非不忠,即使是南中督霍弋聞劉禪降魏,其下諸將均勸其盡快降魏,而霍卻說:“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茍也。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等到后主東遷洛陽之后,方率領(lǐng)六郡太守投降。
所以,古代忠君愛國的思想,講是主辱臣死,而并非是非得一心一意跟從某位主公,如果主公投降了,而你卻只聽從原來的主公,那現(xiàn)在的主公完全有理由相信,原來的主公是在結(jié)黨,那原來的主公會死得更快;而從愛國來看,譙周讓成都之民未受戰(zhàn)火的侵襲,功在千秋,也順應(yīng)了蜀民之心,且晉武帝代魏后,譙周幾次被加官,歷任騎都尉、散騎常侍等職務(wù),這些職務(wù)都是一些虛職而已,譙周并非享盡富貴,而是一心教書授徒。而那些認為譙周誤國,把蜀漢拱手送給曹魏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為蜀漢抱不平,而是心中充滿權(quán)利的欲望,為的是一己之私。從譙周自身而言,即使譙周不勸諫劉禪,成都城破之時而降魏,于譙周來說也沒有什么損失,恰恰相反,劉禪得到的實惠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