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軼事:拿破侖竟然進入了考試試題
中國科舉考試,是古代帝王用以選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舉考試始于隋煬帝,而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學校教育而告終。一千多年以來,科考為歷代皇朝招攬選拔了難以數計的優秀人才,同時也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
古時沒有發明照像技術,科考時對考生身份的查驗,是靠“文字”描繪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學監考,他做事認真,監考時按照名冊,對考生的年齡相貌等,查核非常嚴格。
名冊中將考生有須卻不濃密者描寫為“微須”,因此,他便把那些長著胡須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門外。
一考生不服據理力爭,胡考官怒斥道:“你難道不懂得朱熹注‘微,無也’的意思嗎?”
該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譏說:“照大人的說法,《論語》中‘孔子微服過宋’豈不是說老夫子‘一絲不掛、赤身裸體’經過宋國了!”
清末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政策論后,命題多涉歷史,據說有位考官出題要求考生比較中西史事,題曰:《項羽拿破侖論》。
諸考生雖皆熟讀四書五經,卻均不知“拿破侖”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開頭即破題云:“夫項羽力能拔山,豈一破輪而不能拿夫?”接著便論證說:“夫車輪已破,其量必輕,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項羽?以項羽而拿破輪是大材小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力難施,其效不著,豈非知人善用之舉哉!……”
滿洲鑲紅旗人烏爾恭額,任浙江巡撫時,有一年科考,他親蒞書院視考。
正值諸生用飯時間,見大家爭先恐后、你搶我奪,感覺斯文掃地,烏巡撫不禁皺眉說道:“好一群老鼠!”眾生一聽,面面相覷,其中一生即擬聯相譏曰:“鼠無大小皆稱老;龜有雌雄都姓烏。”
前清時,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曾規定,童生考試,每縣至少要錄取三名。某縣地處偏僻山區,教育文化非常落后,有一年全縣報考的,卻只有三人。
考試完畢,主考官把試卷收上來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來三人中一個抄了題目,只寫了“且去”二字;另一個只抄了試題,什么也沒寫;第三個考生,干脆連考題也沒抄。
主考官無可奈何,只好大筆一揮,把抄了題目并寫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為第一,并批道:“但觀‘且去’二字,必定滿腹經綸。”。
又把抄了試題那位,取為第二,批道:“謄寫毫無差錯,足見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為第三,批曰:“不輕易下筆,可見其行事慎重。”
科考趣事軼聞很多,流傳頗廣,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無可稽考,相信有些可能是杜撰捏造的。
不過科舉考試歷經一千多年,有些趣事并不奇怪,若無趣事倒是可怪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