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敗給劉邦致死都沒明白的最重要原因?
2016-11-22 16:37:0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楚漢相爭,強大的項羽最后之所以敗給劉邦,最重要的原因可以這樣總結:劉邦太“無能”,項羽太“能干”!其實,劉邦并不是生來就“無能”,
楚漢相爭,強大的項羽最后之所以敗給劉邦,最重要的原因可以這樣總結:劉邦太“無能”,項羽太“能干”!其實,劉邦并不是生來就“無能”,他的無能是在自己成了領導之后才煉成的!
劉邦曰:夫運籌策于幃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認為,在制定國策和戰略思想方面,自己比不上張良;在經濟規劃,安撫百姓,解決軍事需求方面,自己比不上蕭何;而在指揮軍隊,領兵打仗方面,自己與韓信則差的遠。
正是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超群,成就了劉邦的“無能”。說劉邦 “無能”,倒不如說劉邦聰明,他的聰明之處正在于面對優秀的人才,以“無能為能”的君臣之道。三國時劉邵《人物志》曰: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以不同,故 能君眾能也。此所謂劉邦也。
與劉邦相反的是他的老對手項羽,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很聰明,很能干的!項羽在謀略方面他信不過范增,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劉邦;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總有一種與將士爭功的嫌疑。他自認為很“有能”,最后卻慘死于烏江邊上。項羽立于烏江邊上,高呼“天之亡我”,至死也沒能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于自己不懂“為君之道”。《反經》曰: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