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時農村民謠:大干部摟 小干部偷
民謠是口頭文學的一種,民謠的產生,代表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山海關與遼寧相鄰,風俗口語相同,古城民謠受到相互影響,相互溶合。例如山海關羅城在日本時屬滿洲國管轄,它的民謠與日本侵華有很多關系。傳說:1944年羅城有一婦女懷孕,一下生下兩個胖小子,一個長脖子是老大,短脖子是老二,長脖子老大說:“別看我的脖子長,明年不吃滿洲國的糧。”短脖子老二說:“別看我的脖子短,明年不受滿洲國的管。”明年即1945年,滿洲國隨之垮臺,這個民謠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日本帝國主義分子的憎恨。
除此,民謠有很多種,比如描寫古城風貌的民謠有:“山海關地面寬,南有海,北有山,當中有個第一關,下面就是角樓灣。”“窮羅城,富西關,不窮不富角樓灣。”“橋對橋,廟對廟,一步三筒碑,獅子比城高。”描寫古城風物特產的民謠有:“山海關三件寶:切糕、白薯、豆腐腦。”這首民謠說的是山海關的風味小吃,切糕是和黃米面下層用白豆墊底,中間含有紅棗蒸熟,放在獨輪車上用刀切著賣,很受老百姓歡迎;白薯是指的用水煮熟,放在砂鍋中,下面用炭火煨著;豆腐腦是用上好的黃豆磨成豆漿,潔白如玉,用石膏點成再加上用肉丁、黃花菜、海米勾制成的鹵,盛在碗里,有紅有白,非常好吃。
有地方特色風俗的民謠:“有女不嫁高建莊,棒面餅子小魚湯”,說的是解放前高建莊農民貧苦生活的寫照。“有女不嫁圣水莊,一年到頭光綁黃瓜秧”,因圣水莊水質好,種出的黃瓜頂花帶刺,圣水莊的婦女大都參加黃瓜種植的農活。
形容貧困村子的民謠:“窮莊破廟干巴井,老牛破車疙瘩套。”
民謠隨時代,每一段民謠的產生都與時代背景有關,例如四清時農村有反映干部貪占的民謠:“大干部摟,小干部偷,社員縫兩大挎兜”。反映婚姻觀念的民謠:“一工二干三軍人,誓死不嫁老農民,三轉一擰四間房,少了一樣也得黃”。
民謠的產生,代表一個時代背景,通過不同時期的民謠,可以看出歷史的發展和社會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