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孩子都流行梳啥發式 中國古代四大發式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引發全民吐槽,尤其是武媚娘等一班大唐“高級白領"身上的華美服飾,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好奇,《禁天金報》的記者還專門就此問題采訪了我。在我看來,唐代女性并不輸現代女性,開放、時髦、講究個性,尤其是中唐時期的女性,穿著很“艷”、很“露”、很“透”。
不只是服飾,唐代女性的發型同樣是歷代女性中最好看好的,款式豐富,表現突出。這篇博文就專門來說說包括唐代女性在內的古代發型風格,看看古代女性都是如何梳妝打扮的。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古代女性對發式確實很在意,先后發明了不少流行發式,其中“披發”、“斷發”、“辮發”、“髻發”這四種最為出名,可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式”。
現代多管頭發風格叫“發型”,古代稱“發式”多。從史料及現代考古出土物來看,發式的流行與女性的關系密切,如最為原始的時尚發式“披發”,首先就是在女性中間先流行起來的。披發,又叫“散發”、“被發”,是一種將頭發從面部垂下,蓋住臉面的發式,就是俗話說的“披發覆面”。《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中記載的莋(zuó)都夷人“皆披發,左衽”,即披著頭發,穿的衣襟向左開。莋都夷人生活在今四川西部的漢源一帶,但這種發式并非南方夷人獨有,據《周書·突厥傳》記載,北方的突厥人也流行“披發左衽,猶古之匈奴”。此外,生活在今江浙一帶的越人也喜歡披發,《韓非子·說林上》中,便有“越人被發”一說。
披發是如何成為流行發式的?從《后漢書·西羌傳》的一則記載中,或許能找到民俗學上的解釋。當時,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西羌首領無弋爰劒,被秦厲公捉到,淪為秦國的奴隸。無弋爰劒不甘心,成功逃走,在野外,他遇到了一個被割掉鼻子的奇女子,即所謂“劓女”,兩人遂結為夫婦。羌人流行披發,即與劓女有關,因為劓女“恥其狀,被發覆面,羌人因以為俗”。《后漢書》所記只是一個傳說,其實披發在上古時期已經出現。《山海經·海外西經》已記載有上古時的披發風俗:位于龍魚北面的“白民國”人,皮膚白皙,披頭散發,即所謂“白身,被發”;在同書的“長股之國”,人們也流行“披發”。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披發是中國最原始的流行發式之一,如在羌人當年生活過的青海、甘肅一帶出土的人面彩陶器物上,便有“披發”發式;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漢代青銅杖飾上,也發現了披發人形象。和現代發式概念更為接近的,是一種被稱為“斷發”的發式。所謂斷發,又稱祝發、劗法、翦發,即將長頭發弄短,亦即現代發型設計中最基礎的手藝“剪發”。這種發式在南方的少數民族中間一個時期頗為流行,甚至成為民族的特征。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今廣東、廣西一帶屬于古粵國,粵國國君傳說是大禹的后代,屬于苗蠻分支,粵人便“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
古文獻中,“粵”通“越”,越(粵)族又稱百越。春秋時期江浙一帶的越國人即屬于百越中的一支,他們繼承了先人“斷發”的風俗,到秦漢時期仍如此,《淮南子·齊俗訓》里有“越人劗鬋”一說。這種斷發風俗,在屬于百越后裔的仡佬族、黎族、高山族、傣族等中也流行,一直到近世都能發現。
越王勾踐的死對頭吳國人也流行斷發,《左傳·哀公十一年》中有“人尋約,吳發短”一說,這話是齊國將領公孫揮在與吳國交戰前激勵士兵的話,意思是,你們每人準備8尺長繩子,準備系砍下的吳兵頭,因為吳人都是短發。在流行“披發”的西北地區同樣有。位于今甘肅東部天水市境內的的“秦安大地灣遺址”上,曾出土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瓶,瓶口塑成人頭狀,面部五官及發式生動、逼真,其發式就屬于“斷發”。額前眉前垂著一排整齊的短發,向后披發也十分整齊,可以肯定是經過人工修剪的。在剪刀沒有發明的新石器時代,“理發師”使用什么樣的理發工具,將發式剪得這么漂亮?這還是一個待解的考古之謎。秦安,古稱成紀,是早先以羊為圖騰的古羌人活動的范圍,是中華人祖始祖伏羲、女媧的故里,乃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所以“斷發”也是中華民族早期的發式之一。
早期最能顯示古人發藝水平的是“辮發”。按唐代學者顏師古的理解,“編”音義均同“辮”,所以“辮發”即“編發”,就是現代人仍頗流行的將頭發編起來的發式。中國人何時開始編小辮子的?從考古發現來看,與披發、斷發一樣早。1973年秋天,在清理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M384墓葬時,曾出土一件內壁繪有舞蹈花紋的彩陶盆。這只令中國美學界、舞蹈界興奮不已的文物上,便出現了“辮發”發式:手牽手跳舞的女孩子們,人人頭上都扎著兩只小辮子。在古代中原人眼中,最美的發式既非斷發也非辮發,而是“髻發”。髻發就是將頭發打結,盤于頭上,所以髻發又叫“結發”。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的各種發式,大都是通過結發手法變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