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簡介 為什么唐代會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2017-01-05 21:27:36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
其發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亂后添了許多節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唐朝中央政府本以為,可以通過藩鎮來平定一些叛亂,不料藩鎮就是導致唐朝混亂乃至滅亡的總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后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鎮割據總是不自覺地把藩鎮與割據聯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亂以后的唐朝已經是四分五裂,氣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對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風潮、經濟變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學藝術現象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將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復雜歷史籠統地稱作藩鎮割據。唐代藩鎮割據與動亂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以后開始,所謂“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黃巢起義以后,“天下分裂而無紀”,接于五代十國,陷于軍閥混戰的另一番境地。
實際上,從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間黃巢起義爆發的乾符年間,大約110多年時間里,藩鎮的形勢是比較穩定的,藩鎮數目最多也大體固定在46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