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瑯收復臺灣后表態 不屑于學伍子胥鞭尸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瑯奉命率水師2萬余人,戰船200余號,自銅山(今福建東山)出發,進擊臺、澎,經過幾天奮戰,大敗澎湖守軍。鄭軍主力悉數被殲,守將劉國軒潛逃臺灣。施瑯占據澎湖后,對鄭軍實行招撫。鄭克見大勢已去,遂同意歸附清廷,實行和平統一。
康熙對施瑯的以戰逼和給予大力支持,當他接到施瑯克澎湖的捷報之后,立即下詔鄭軍:“爾等從前抗違之罪,盡行赦免。仍從優敘錄,加恩安插,務令得所。”對鄭軍是否就撫,康熙也曉以大義:“倘仍懷疑畏,猶豫遷延,大兵一至,難免鋒鏑之危,傾滅身家,噬臍莫及。
爾等其審圖順逆,善計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康熙的態度和施瑯的以戰帶和策略完全一致,這就順利地使臺鄭集團放心歸附。臺灣和祖國和平統一在清初是一件大事,施瑯為此立了大功。康熙把臺灣的歸附看成是施瑯為清朝“掃數十年不庭之巨寇,擴數千里未辟之遐封。”
康熙的支持,對于施瑯來說有其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施瑯是個降將,一部分大臣對他有偏見,這增加了康熙對施瑯的了解和任用的困難。不過,由于施瑯矢志報國,循正為人,不論在提督任上還是在內大臣任內,都沒有突出劣跡,因而康熙對他并不反感,而且能夠比較客觀地去看待施瑯,使施瑯有機會為國家建功立業。
任施瑯為內大臣貶中有褒
正當施瑯雄心勃勃希望以武力征服臺灣時,康熙下令召施瑯入京任內大臣,并下令撒水師,不再議武力征臺。這對施瑯來說,地位自不如前重要了。康熙這樣做,主要是迫于形勢,而不是對施瑯一意罷貶。這個形勢就是朝臣主撫派占了上峰,以及朝臣對施瑯的不信任。
當時對施瑯的不利因素比較多,他不僅是明鄭的降將,而且在1664年和1665年,即康熙三年和四年,前后數次率兵征臺未果,損失兵丁。加上后來又出現他有子侄在鄭軍中的事件。當時清統治集團對明鄭降將多不信任,曾下令把這些降清士兵官員遷往內地各省安插。
而對施瑯當然也不可能例外。這種不信任當然也包括康熙在內,李光地向他推薦施瑯為水師提督時,康熙問李光地:“汝能保其無他乎?”這是一部分朝臣的擔心,康熙當然不能不考慮到,但當李光地詳細和康熙談了施瑯的優點時,康熙便決心用施瑯去征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