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孟姜女傳說演變 “哭夫”成了“哭長城”
以愛情悲劇為原型
千百年來,“孟姜女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它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
“孟姜女傳說”淵源很早,從戰國時期開始就見端倪。其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實,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孟姜,一個是杞梁,歷史上確有此人,并非虛構。
早在1924年,顧頡剛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的轉變》以及《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認定孟姜女的原型就是齊國的杞梁妻,肯定杞梁妻哭長城的故事源起于淄博的淄水一帶,并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記載:“齊侯攻伐莒國,大將杞梁戰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杞梁是齊莊公時期的一個武士,公元前550年,齊莊公率師伐晉,再伐莒,就在伐莒的戰斗中,杞梁戰死了,杞梁妻聞訊悲痛欲絕,迎靈于郊,不接受莊公在城外舉行的悼念儀式,堅持要在宗廟舉行正式的悼念儀式。
這便是杞梁妻哭夫的故事,也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歷史原型,漫長的歷史積淀和演繹,將這個故事的女主角塑造了成了一個忠于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展現出了一場由戰爭苦役所造成的愛情悲劇。顧頡剛先生認為,“‘孟姜女’即《左傳》上的‘杞梁妻’,而孟姜女的故事是杞梁妻哭夫的再創造。”
歷經演變:反抗暴政成核心
“孟姜女傳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哭倒長城”這一情節。據顧頡剛介紹,第一個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漢代的劉向。而據劉向《烈女傳》所載。
杞梁妻哭夫于城,十日而城為之崩,崩城之后,杞梁妻“遂赴淄水而死”。此時,孟姜女的故事已不僅僅是一場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更融入了反對暴政的抗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