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唐皇帝李嗣源 民生掛于心勤勉踐于行
李嗣源是古代歷史上的一位皇帝,是五代的后唐皇帝。李嗣源并不是漢族人,而是沙陀族人。李嗣源從小被李克用收為養子,并且飽讀兵法,立下不少戰功。李嗣源的簡介要先從他為人處世方面說起。
李嗣源在為人處事方面是非常的得當的。李嗣源就算平時立下了戰功,李嗣源也從來都不會炫耀,而且非常的謙虛。有空的時候也會帶領著士兵們去補充一些戰斗時候所需要的物品,不會和戰士們出現矛盾。李嗣源還非常的潔身自好,不會貪小便宜。有一次李克用為了測試他,李克用特意說為了獎勵李嗣源立下的戰功,他可以隨便拿走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李嗣源只拿走了幾千文錢還有一點絲織品,然后他將這些東西都獎勵給了戰士們。
在李嗣源的簡介當中,立下不少的戰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潞洲之圍是非常出名的一場戰役,原本形勢對于李嗣源來說是非常的不利的,但是李嗣源還是義無反顧的參加了這場戰斗,并且指揮得非常的好,將局面扭轉過來,把主動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成為皇帝也是李嗣源簡介當中重要的一部分。李嗣源可以成為皇帝,得到了石敬瑭很大的幫助。在李嗣源當皇帝的這一段時間里面,百姓過的日子也都是比較安定的,沒有太多的糾紛,國家也是非常的安定,國家總體來說是欣欣向榮的。
李嗣源的成就
李嗣源是五代后唐皇帝,李嗣源的成就有哪些呢?在李存勖剛剛繼位時就立刻出兵去救援潞州,這一場戰役李嗣源也參加了。當時他率領一部突擊騎兵與周德威同時進攻。不久之后,周德威也在西北邊攻破夾城,李存勖乘勢大敗梁軍主力,盡毀其城,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
在重要的柏鄉之戰中,李嗣源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兩軍對陣時,李嗣源親自率領一百騎兵攻進梁軍的馬陣。他沖在最前面,率領著這一百精兵插入敵陣,活捉敵方兩名軍官。這次戰役中李嗣源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梁軍并不是堅不可摧,鼓舞了全軍士氣。戰后李嗣源因功被加授代州刺史。而后,在李存勖派周德威北伐征討劉守光時,李嗣源和李嗣昭奉命率兵支援,攻下武、媯、儒三州。此戰后,李嗣源被拜為為相州刺史。
在隨后與契丹的戰爭中,李嗣源的作戰能力得到了充分體現。他選擇了有利的地形,充分發揮出自己的長處,擊敵之短處,最終擊敗契丹大軍。擊退敵兵之后,班師回魏州時,李存勖親自到郊外迎接,并升李嗣源為檢校太保。
同光元年,晉梁雙方在河北開戰。李存勖非常憂慮派李嗣源帶領士兵們出擊鄆州,鄆州守將毫無防備,于是被李嗣源輕而易舉奪取了城池。經過此次戰役,李存勖可以從右翼威脅梁軍主力,并一步步掌控了主動權。李嗣源也因此得到巨大的提拔,他被拜為天平軍節度使和蕃漢馬步軍副都總管,這些都是李嗣源的成就。
李嗣源的評價
李嗣源在一次次戰役中屢立奇功,那么歷史上對于李嗣源的評價如何呢?
李嗣源即位后,改名為李亶,改元天成。他殺貪官酷吏,褒獎廉潔官吏,罷免宮人伶官,并廢除內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但是李嗣源不通漢文,很難自己打理朝政,并且他用人不明,不能很好的分辨是非善惡。到了后期他變得殘忍嗜殺,朝政也一度昏暗不已,姑息藩鎮,并且停止了自莊宗開始的中央集權運動。孟知祥據兩川叛亂,權臣安重誨跋扈,李嗣源的次子李從榮驕縱而不得法,導致了朝政變亂迭起,混亂不堪。在李嗣源彌留之際,李從榮舉兵進攻,明宗含恨而死,享年六十六歲。他被謚號為圣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并葬身于徽陵。
對于李嗣源的評價人們是這樣認為的,他是五代時期中一個少有的開明皇帝,再加之他在位時間略長,所以能夠使國家穩定,使政治清明,百姓休養生息,而且對歷史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到了晚年,李嗣源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由于他的疑心過重,隨意殺戮大臣,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大傷國家元氣。所以當他晚年臥病在床時,局勢促變,秦王李從榮妄圖篡位,率兵攻打宮門。雖然逼宮沒有成功,但李嗣源因此受驚,悲憤交加而死。繼位者李從厚昏庸懦弱無能,后唐王朝很快也就隨之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