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雖然暴戾但不昏庸 是誰歪曲了歷史?
商紂王明明是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把商紂王打入大罪大惡的帝王行列,實在荒唐。
在周朝早期,甚至整個西周時期,世人并沒有對商紂王評價那么低,基本還在正常范圍內。對商紂王的丑化主要是東周以后的事情,春秋時期主要是周王室及其大夫們主導對紂王的丑化,當時諸侯力量崛起,周天子已經不能有效控制天下,有被諸侯取而代之的危險。因此積極丑化商紂王,為其祖上反商建周尋找道德借口,稱祖上反商建周是討伐紂王的暴戾,而周天子并無暴戾失德之處,以免諸侯們依湯武革命之例反周。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商紂王,作為奴隸制度下的君王,確實存在很多暴戾之舉,但與歷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并不顯得更加暴戾。而商的滅亡,往小里說是周文王、武王處心積慮,造反作亂的結果,往大里說是先進文化和生產力取代落后文化和生產力的結果。大者改日再說,先說小者。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歷經初興、中衰、復振、全盛、寖弱諸階段后,到了商紂王(帝辛)即位時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機的深淵。在封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公劉、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積極經營,使周迅速強盛起來,其勢力伸入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到周文王時,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政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擁護,鞏固了內部的團結。在修明內政的同時,他向商紂發起了積極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商紂“去炮烙之刑”,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
文王曾公平地處理了虞、芮兩國的領土糾紛,還頒布“有亡荒閱”(搜索逃亡奴隸)的法令,保護奴隸主們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爭的重大勝利。
在處理商周關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順事商,以麻痹紂王。他曾率諸侯朝覲紂王,向其顯示所謂的“忠誠”。同時大興土木,“列侍女,撞鐘擊鼓”,裝出一副貪圖亨樂的樣子,欺騙紂王,誘使其放松警惕,確保滅商準備工作能夠在暗中順利地進行。在各方面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后,周文王開始實施討伐商的行動,第一個步是翦商羽翼,對商都朝歌形成戰略包圍態勢。
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繼征服犬戎、密須、阮、共等方國,消除了后顧之憂。接著,組織軍事力量向東發展,東渡黃河,先后翦滅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屬國,打開了進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處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態勢。至此,伐紂滅商只不過是 一個時間問題了。
就在這是文王去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后,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而這時的商紂王,竟然沒有進攻周,實在令人費解(雖然有一種說法是東夷族的反叛迫使紂王的攻周計劃化為泡影,但我認為此說法不可信。當時商軍主力在東南方向的作戰因另
有原因。但不管原因是什么,結果都是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紂飾過拒諫,肆意胡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呂尚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誓師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