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張飛 能寫詩會畫畫的美男子
在人們的心目中,張飛的長相應(yīng)該是威猛無比的。然而,2004年文物部門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fā)現(xiàn)的一個石人頭像,使一些專家學者對三國名將張飛的外貌,產(chǎn)生了新的看法。
該石像大約高四米,寬三米多。據(jù)當?shù)厝藗髡f,這是唐代工匠為紀念“五虎上將”張飛,在當年張飛扎寨處專門雕塑的。據(jù)說該“張飛”慈眉善目,耳長唇厚,臉上竟沒有一根胡須,與《三國演義》和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張飛形象大相徑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專門為頭像做過測量和鑒定,發(fā)現(xiàn)該石像的確建于唐代。對于它是否就是張飛,雖然考古專家沒有給出答案,但該石像的發(fā)現(xiàn),使人們對張飛的真實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證。
《三國志》里對劉備“大耳垂肩,雙手過膝”、關(guān)羽“美髯公”、“相貌堂堂”等均作過比較詳細的描述,獨獨對張飛的長相卻只字未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正因為這樣,也就使羅貫中有了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在《三國演義》里,他對張飛的形象不惜筆墨大肆夸張,說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活脫脫就是另一個鐘魁。
而在戲劇里張飛不僅是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更給張飛增加了一張黑臉。其實,小說和戲曲里的紅臉關(guān)公是有根有據(jù)的,但黑臉的張飛則完全是藝術(shù)家的想象和戲劇藝術(shù)的本身需要。可以想象一個紅臉的關(guān)公與一個黑臉的張飛同時出現(xiàn)在舞臺上,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無疑是十分顯著的。
張飛有兩個女兒,先后都嫁給后主劉禪。能夠當上皇后,在講究后妃美貌的古代,她們的相貌至少應(yīng)該算是不錯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她們的父親,張飛本人也不會差到哪里去。但由于缺少正史的記載,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還是簡陽張飛營山的張飛,哪一個才是張飛真實的相貌?這是一個待解之謎。
民間有這么一句俗話:“張飛穿針——粗中有細”,事實正是如此,張飛并非莽漢。
據(jù)《三國志》記載,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從襄陽撤退。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當陽被曹操的騎兵追上,劉備棄妻拋子自己逃命而去,留下張飛帶領(lǐng)二十余騎斷后。在這危急時刻,張飛帶兵拆了當陽橋,一人橫矛立馬于河邊大喝:“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軍懾于他的勇猛,不敢上前,從而解了劉備之危。而《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更為詳細的描寫,說是張飛為了阻擋曹操的追兵,故布疑陣,命士兵在橋后樹林中弄起滾滾塵埃,自己則“怒目橫矛,立馬于橋上”,曹軍“又以為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曹操也親自趕來,張飛見此,更是邀敵來戰(zhàn),“聲如巨雷”。張飛見敵稍有退卻之心,更加有恃無恐,邀戰(zhàn)之聲更大,嚇得曹操身邊的曹軍大將夏侯杰“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就是這一聲大吼,吼退了曹操的大軍,使劉備得以脫逃。《三國志》對這段史實記載得過于簡略。實際上單憑張飛的那幾聲吼,哪怕是吼破了喉嚨,恐怕也是吼不退曹操數(shù)萬大軍的,曹軍另有顧忌,害怕中了諸葛亮的埋伏才是退兵的原因。但是他們?nèi)f萬不會想到,這并非是孔明的妙計,而是出自于猛張飛的計謀和膽識,若是知道就這樣被張飛用計玩耍了一次,曹操不氣煞才怪。
還有一件事也反映了張飛的足智多謀。公元215年,曹操命張郃領(lǐng)兵三萬進攻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縣),時任巴西太守的張飛率萬人迎擊。兩軍在此相持了五十余日,后來張飛突生妙計,故意將敵方引入一狹窄山道上。對方不知是計,上當前來。張飛則率精兵繞到敵軍后面發(fā)動突襲。敵方人馬雖多,由于地勢所限,“前后不得相救”,被打得暈頭轉(zhuǎn)向。這一仗,張飛大獲全勝。曹軍大將張郃僅帶十余殘兵棄馬而逃,十分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