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樹立反腐典型 揮淚處死寵信的一品大員
1858年9月,即清咸豐八年八月,順天府(北京)鄉試如常舉行,主考官是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柏葰。這場科舉考試剛剛結束,深受咸豐帝器重的柏葰即獲得拔擢,升任文淵閣大學士。
柏葰,蒙古正藍旗人,道光年間曾出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兵部尚書等要職,無論治民、治吏、治兵,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可謂能臣良將。此次咸豐帝命其為文淵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正一品,位極人臣,可見圣眷甚隆。
然而,就在柏葰在官場上順風順水的時刻,順天府鄉試卻出了岔子。農歷九月十六日科舉發榜,十月初七日,御史孟傳金上奏朝廷,參劾列榜第七名的舉人平齡考試作弊。平齡,滿洲鑲白旗人,平時愛唱京劇,文化水平不高。
此事一經孟傳金揭發,輿論為之嘩然。咸豐帝對此事頗為重視,下旨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認真查辦。這一年為干支紀年的戊午年,史稱“戊午科場弊案”。
載垣、端華等官員一查,查出平齡的考卷的確遭人涂改、調換過,作弊的事實無可辯駁。平齡被捕,不久死于獄中。由此入手,載垣等發現戊午科舉考試中有五十份試卷存在作弊嫌疑。咸豐聞后震怒,將主考官柏葰革職。
更糟糕的是,一條線索顯示柏葰直接參與了作弊案??忌_鴻繹為了能中舉,私下里“交通關節”,向兵部侍郎李鶴齡請托,李轉而求同考官浦安關照,浦又跟柏葰的門丁靳祥打了招呼,最后柏葰同意調換羅的試卷使其中舉。
事后,浦安得銀300兩,李鶴齡得銀200兩。柏葰收浦安贄敬銀16兩,收羅鴻繹贄敬銀12兩。
清代科舉考試時作弊所用的袖珍書。
靳祥很快被捕,未結案時即在獄中蹊蹺死去。
咸豐九年二月十三日,載垣等人向咸豐匯報案情,并請將柏葰“比照交通囑托,賄買關節例,擬斬立決”。
在此插播一個背景,清末的科舉考場上,烏煙瘴氣,作弊已成風氣,主考官受賄乃司空見慣,君臣皆知,人們并不以為是什么彌天大罪。比如,曾任云南學政的吳和甫家貧,咸豐帝得知后讓他任順天府丞,并諭曰:“朕聞順天府丞每逢考試賣卷,可得千金,聊償汝在滇之清苦?!笨梢?,咸豐帝對科舉作弊情事心知肚明,而且默許縱容。
當“斬立決”的處理辦法交給咸豐帝時,柏葰以為憑借自己的地位和皇上的寵信,必不至死,最終所得處分無非革職、遣戍邊疆之類。
無奈,柏葰沒有遇上好時候,他打錯了如意算盤。
首先,必須承認,“上猶有矜全之意”,咸豐帝確實有意袒護他,屢問“柏葰有無屈抑”,但“諸臣默無一言”,無人附和。合朝大臣都在看肅順的臉色。
此時肅順任禮部尚書、內大臣,在職位上低于柏葰,但同樣深受咸豐帝器重,而且飛揚跋扈,群臣都懼怕他。
博物館內順天貢院示意圖。貢院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
肅順、載垣等人向來與柏葰不睦,雙方常常明爭暗斗。肅順想借此鏟除異己,在咸豐帝面前進言,稱科舉乃取士重典,關系重大,必須以嚴刑治積習,力主將柏葰處以極刑。
其次,咸豐八、九年之際,清朝正在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內亂,官場腐敗、國事糜爛。年輕的咸豐帝有意秉持猛以濟寬、執法從嚴的精神,來整頓朝綱、刷新吏治。
咸豐帝正打算從這場科舉弊案下手,將它樹立為鐵腕反腐敗的標本,從嚴從重處罰,以儆效尤。
基于以上兩個因素,柏葰不得不死。咸豐九年二月十三日,咸豐帝召見群臣,諭曰:
“柏葰身任大臣,且系科甲進士出身,豈不知科場定例?竟以家人干請,輒即撤換試卷。若使靳祥尚在,加以夾訊,何難盡情吐露?既有成憲可循,即不為已甚,就所供各節,情雖可原,法難寬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淚!柏葰著照王大臣所擬,即行處斬?!?/p>
由此觀之,咸豐帝內心極為矛盾,以至于這位九五至尊毫不掩飾自己“垂淚”。咸豐是不忍處死這位功勛卓著的大臣的,但為了顯示整頓朝綱的決心,又不得不如此。
柏葰得此結果大為震驚,臨刑前破口大罵,稱肅順他日必遭報應。柏葰是清朝因腐敗被處斬的最高級別官員。
咸豐十一年十月,柏葰的預言應驗,肅順在“辛酉政變”中落敗,被斬于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