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不倒翁 歷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在歷史上一個人在很多個朝代為官的不少見,但是如果是“十朝元老”那就真的需要一點實力加運氣了。改朝換代是歷史上常見的事,那些當朝的官員要不叛變,要不被殺。那這“十朝元老”究竟是靠什么當來的呢?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大亂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那時候,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中華大地,五十六個民族的精英們個個粉墨登場,亂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
馮道,便是見證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稱他是“十朝元老”,官場上的不倒翁;有人說他軟脊梁,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漢奸”;有人說他頗懂“無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場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說他政績空空,無所建樹,占著茅坑不拉屎;還有人說他個人修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說他體察民情,也算個仁人君子……
馮道,唐末投劉守光作參軍,劉敗后投河東監軍張承業當巡官。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推薦給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掌書記。后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后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后,被任為太傅,后漢代晉后任太師,后周代漢后依然任太師。周世宗征北漢前,馮道極力勸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讓他隨軍,令他監修周太祖陵墓。當時馮道已患病,葬禮完成后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就是這位馮道,竟引起了千古毀譽。
盡管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的《馮道傳》對他有不同的評價,但相當大一部分內容是一致的。馮道的不少好事,就是連稱他為“無廉恥者”的歐陽修也沒有否定,例如:他“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在隨軍當書記時,住在草棚中,連床和臥具都不用,睡在草上;發到的俸祿與隨從、仆人一起花,與他們吃一樣的伙食,毫不在意;將士搶來美女送給他,實在推卻不了,就另外找間屋子養著,找到她家長后再送回去。
在喪父后辭去翰林學士回到景城故鄉時,正逢大饑荒,他傾家財救濟鄉民,自己卻住在茅屋里,還親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廢又沒有能力耕種,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種,主人得知后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么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地方官的饋贈也一概不受。
馮道擔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即貧窮的、無背景的讀書人和有真才實學、有事業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顯貴、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無論如何,這是值得稱道的措施。
馮道可謂不幸之極,他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晉、漢、周)加上契丹、十帝(唐莊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遼太宗耶律德光)合計不過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余,每帝僅三年余,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也只有八年。如果馮道生在康熙、乾隆時,他的一生仕途剛剛超過皇帝享國時間之半,不用說換代,還等不到易君。
而且這四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又是趁亂入侵的;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樣,其余都有各種劣跡暴政,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領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即使按照儒家的標準,這些帝王大多也夠得上是“亂臣賊子”或昏君暴君。
但事實上他們又都是統治了中原地區的君主,連歐陽修也承認他們的正統地位,一一為之作本紀。因此馮道除非住進桃花源,或者優游林下,“茍全性命于亂世”,否則總得為這些皇帝效勞,總得忠于這些皇帝或其中的某一人。逃避現實自然要容易得多,但如果當時的士人都是如此,難道真的要靠那些“亂臣賊子”和以殺戮為樂事的軍閥劊子手治天下嗎?
馮道死時七十三歲,正好與孔子同壽,“時人皆共稱嘆”。宋初的名臣范質對馮道的評價是:“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引)顯然這是由于范質等人至少都有歷二朝、事二主的親身體會,理解馮氏的苦衷,不像歐陽修只要說現成話那么方便。
其實在那個年代能活的像馮道一樣也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當十朝元老的,馮道也許是看透了這些朝代的更替,想要幫助社會穩定下來。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