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 關羽敗走麥城后是誰斬了他的頭?
關羽,本字永生,后改字云長,是三國演義中“義”的代表,被后人尊稱為“武圣”,在各地也被當做神靈供奉。關于關羽的傳說不勝列舉,多贊頌其英勇神武,義字當頭,然而他終極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jié)局,也為眾人唏噓。關于關羽的死,也眾說紛紜,那么一代英雄關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將軍,七月,關羽避免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領地域策反,侵擾仇人后方。曹操派上將于禁助戰(zhàn),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活捉于禁,威震華夏,曹操計劃遷都以避關羽之銳。
此時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quán)一定不肯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承諾將江南封給孫權(quán)為前提讓他從背后發(fā)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帶動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籌辦親自征討關羽。
水淹七軍之后,曹操約孫權(quán)夾擊關羽,早先孫權(quán)沒有頓時承諾,相反是派使者去關羽哪里和親,迎娶關羽的女兒,關羽震怒,唾罵其使,孫權(quán)聞之,越發(fā)震怒,派呂蒙狙擊荊州。
孫權(quán)命呂蒙為主帥狙擊荊州,并親自率軍為后盾。荊州重鎮(zhèn)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zhàn)而降,呂蒙不費吹灰之力就遂次第攻下荊州各郡。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軍力不足,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外之后曹操先后調(diào)派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戎馬支援徐晃,終極徐晃出戰(zhàn)擊敗了圍困樊城的關羽部隊。此時關羽知悉后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舊節(jié)制漢水。
關羽部隊的家眷多在江陵(南郡治所),得知江陵失陷于孫權(quán),士卒逐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shù)十騎出逃,一起突圍至距益州不外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匿伏,被擒,和義子關平于臨沮被害,此時是公元220年頭。
關羽兵敗麥城后,自知勢孤力窮,便向西退守麥城。孫權(quán)派人誘降,他假裝降服佩服,把幡旗作成人形立在城墻上,借機逃脫,士兵都跑散了,追隨他的只有十余騎兵。孫權(quán)已事先號令朱然,潘璋斷了關羽的去路。12月,潘璋部下的司馬忠在漳州生擒關羽及其子關平,將他們斬首。
關羽大意失荊州后,敗走麥城,廖化去上庸求援,劉封,孟達二人差別意,后城內(nèi)糧草不濟,關羽只好冒險突圍,留下王甫、周倉兩人守城。突圍路上中伏,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所擒,關平前往相救,也被抓住了。孫權(quán)見二人不愿降服佩服,就將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后怕劉備怪罪,將關羽尸首送到曹操哪里。
孫權(quán)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埋葬于洛陽,凡是認為即關林,不外現(xiàn)代有概念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安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積年間建的祀祠場合。同時孫權(quán)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埋葬于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
蜀漢政權(quán)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等于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奠。而關羽故里山西運城解州厥后則成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xiāng)。
后人總結(jié)關羽之死,死在一個“驕”字上,驕者必敗,他看不起屢立功勛的宿將黃忠,聲稱“不與老兵同列”。他看不起吳主孫權(quán),對孫權(quán)為子求婚,不僅不允,并且還加以欺侮,竟然說:“吾虎女焉能配汝犬子!”他看不起同寅糜芳、士林,聲稱要同他們算賬。他更看不起東吳年青將領陸遜,呼之為:“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