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的十大文武全才 周瑜居第二
三國時期,最不缺的就是那些文臣武將,而且后人還給予了他們十大文臣之排名,十大武將之座次。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那些要文能文要武能武的全才,一起來看看吧。
一、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后,歸順曹操。此后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于東海,攻袁尚于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后,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曹丕登基后,仍令張遼守御孫權。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謚剛侯,享年五十四歲。后世將其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并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征戰。張遼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先后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杰并起、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
二、周瑜
三國名將數不勝數,但是若論文武全才風流儒雅又少年得志,則非周瑜莫屬。人們多以“周郎”代稱周瑜,就是表示他年輕有為才華橫溢,易中天先生說就是“周帥哥”,大致如此。
周瑜的驕傲絕對比任何人都有資本,無論是正史記錄還是《三國演義》中的小說家言,他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年級輕輕就成為江東軍事上的第一把手,我們從電視中也能看到江東文武群臣都對這個年輕人畢恭畢敬,連孫權也讓他三分。
周瑜不光會打仗,而且精通音律,彈得一手好琴。新《三國》中他和孫策出去玩,聽見二喬彈琴,居然能從中聽出一個彈錯的音節,這說明周瑜還是個音樂家。年輕帥氣而又有才干和地位,難怪小喬會喜歡,這樣的人物哪個女人不愛呢。《三國》也重點突出了他和小喬的愛情,那真是郎才女貌,人人羨慕。在工作中是領導賞識的好干部,在生活中是風流倜儻的好丈夫,可以說周瑜已經占盡了人生的便利,做人要做到周瑜的地位那就是一種成功的人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赤壁一戰三分天下.“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何等氣魄,何等壯哉.24歲任東吳三軍統帥,受孫策遺托,輔孫權成就一方霸業。
三、姜維
蜀之大將,曾隨諸葛出祁山,久經沙場,累立戰功。繼諸葛之略,以攻代守,伺圖中原,恢復漢室。又思實際:練西方風俗,欲以羌胡為翼,斷隴西所屬,拓界厲兵。伺機七伐中原,降李簡部、斬魏將徐質、破大敵王經,挫魏國之威。絕倫超群,智勇雙全。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祎死后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后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鐘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后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鐘會,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愿望,但最終鐘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鐘會一同被魏軍所殺。《魏晉文學史》中說姜維在文學上有著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別傳》等。
鐘會評之:“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明末李贄評價他說:“又一孔明。”
四、鄧艾
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后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他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后因遭到鐘會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鄧艾初協郭淮御姜維犯境,又于毋丘儉亂退吳孫峻眾。合眾將于段谷、侯和敗維。司馬興兵伐蜀,艾險渡陰平,入成都,降劉禪,滅蜀。一生用兵有道,忠勇可嘉。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杰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耒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鄧艾雖善于作戰,卻不善自保。
五、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以后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于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干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后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
陸遜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干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他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盡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后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并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晚年因卷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
六、鐘會
鐘會(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書法家。太傅鐘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弟。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在征討毌丘儉、諸葛誕期間,鐘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鐘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名士嵇康被殺,便是他的主意。
景元年間,鐘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發動伐蜀之戰。公元263年,他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后鐘會欲據蜀自立,與蜀漢降將姜維共謀其事,卻因部下的反叛而失敗,自己也死于部將兵變。
鐘會之父為著名書法家鐘繇,而鐘會本身在書法上亦有相當造詣,唐朝時尚有作品傳世。唐張懷瓘在《書斷》中稱其為:“稍備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隸書。遂逸致飄然,有凌云之志。”
魏博才,少機敏、多學識,屢出奇謀,助司馬氏兄弟征毌丘儉、平諸葛誕叛亂,并在司馬氏奪權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鄧艾等滅蜀,后欲自立。有城府有膽量。
七、關羽
蜀四大上將之首,官至前將軍。初隨劉備亡命天涯,白馬之戰中,策馬刺河北名將顏良于萬人之中,袁軍皆披靡。赤壁之戰后,劉備盡收荊州諸郡,任關羽守襄陽、駐江北。隨后關羽率軍北攻樊城,降于禁、斬龐德,一時間威震華夏。義薄云天,肝膽昆侖。
“單刀赴會”深刻的反映出關羽的英勇無畏,并非是匹夫之勇,而是一位有智謀、有膽識的將軍!當諸葛瑾奉孫權命找到諸葛亮讓劉備歸還荊州時,劉備有些慌張,但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計策下,給當時駐守荊州的關羽寫了封特別的信。信中雖是表面上讓關羽同意歸還荊州,但是關羽并非是個無腦的武將,他憑著對劉備的了解,讀懂了信中含義,在諸葛瑾去討荊州時,并未歸還。這個可以看出,關羽的智慧。
在魯肅邀請關羽相見時,關羽更是帶著十個隨從,架著一條小船,提著單刀赴會去了。雖然知道魯肅早已布置好了許多伏兵,但是仍然親自前去赴宴。關羽的機智、勇敢,在伏兵圈里,也能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巧妙地脫離了險境,可謂真正的大將軍!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八、呂蒙
東吳名將,以膽氣稱,初從孫權破黃祖時作先登,圍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須數御曹軍,屢獻奇計。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于合淝戰奮勇抵抗魏軍追襲,敗追擊之曹軍,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大將關羽。善于用兵,膽識過人。
呂蒙(178年-219年,一說180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
孫權統事后,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并于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蒙疾發”(后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于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九、趙云
蜀國英杰,當陽長阪惡戰中保護劉禪和甘夫人脫險。劉備西征時,趙云又截江奪回了后主。后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陽、資中一帶,完成了對成都西南部的包圍。漢中爭奪戰中,趙云以微弱兵勢設伏,使曹軍撤退。隨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戰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諸葛亮順利奪取了涼州三郡。品性忠良,直言敢諫,英武瀟灑,通身是膽。
趙云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后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云還先后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趙云于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于關羽張飛被害之后勸諫劉備不要伐吳。景耀四年,劉禪下令追謚趙云,姜維與眾臣商議后建議劉禪追謚趙云為順平侯。
單騎救主是指趙云單槍匹馬救出劉備的兒子劉禪的事情。歷史上一共發生了兩次,一次是長坂坡之戰,一次是截江救阿斗,分別發生在建安十三年與建安十六年。趙云的單騎救主的情節常被藝術加工出現在小說、評書、戲曲等文藝作品里。其實截江救阿斗是趙云和張飛共同完成的,并且二人有帶領兵馬,所以嚴格來講不是單騎救主,但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民間還是習慣性的將此行為也稱為單騎救主。
陳壽:黃忠、趙云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十、郝昭
這也許是三國史中最為被低估的人物,魏之良將,為人雄壯,可能是因不適官場之風一直未受重用,后因崔琰之事反受牽連,不得守河西十余年,卻民夷畏服。后經司馬懿薦守陳倉,太和元年西平麹英反,亮出祁山圍陳倉,昭以三千兵擋孔明三十萬大軍二十余日,亮不能拔,隨退。后在其有限歲月中屢次致亮北伐無功。卻說以亮之曠世之才,天下匹敵更有幾人!
郝昭為人雄壯,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為雜號將軍,據《山西通志》記載,他曾隨張遼參加逍遙津之戰并斬殺孫權部將偏將軍陳武。
郝昭的名字似乎很少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三國智力排名中,也似乎從來沒有郝昭。其實這也并不奇怪,郝昭所表現的并非謀略過人,也非用兵如神,而是其打技術戰爭的過人才能:“深溝高壘”、“遍排鹿角”、火箭破云梯、“矢石如雨”、“運石鑿眼,用葛繩穿定飛打,沖車皆被打折”、“掘重壕橫截鍬钁軍”,一直打的最富有發明創造力的諸葛亮無計可破,郝昭這方面實在是很強大!
雖然《三國演義》中郝昭的出場時間太短,表現次數太少,并像流星一樣的迅速隕落,但是我們至少應該記住這顆流星曾經的耀眼光芒。謹以此文力挺才能出眾的、當之無愧的、令人惋惜的三國英雄郝昭!
以上就是三國歷史上的十大文武全才,他們個個文武雙全,當然,以上介紹的文臣武將不包含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