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的真實指揮水平 巧用空城計退敵十萬兵
趙云擔心黃忠有失,帶領數十輕騎出營接應。正巧曹軍主力人馬殺來,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形勢危急。
一
提起趙云,人們常愛說“虎將趙云”,這是《三國演義》描寫的趙云的形象:一身是膽、勇冠三軍。實際上,趙云不僅曉勇神武,而且精通謀略,是一位主帥型名將。諸葛亮設“空城計”智退司馬懿只是文學家的虛構,趙云卻真的演過一出“空營計”,巧退曹兵,化險為夷。
二
公元219年,曹操“舉數十萬之師”(實際兵力約15萬,一說是20萬)從長安(陜西西安)出斜谷道(陜西眉縣),直逼漢中。劉備據險固守,不與交鋒。曹軍在北山下運糧,黃忠領兵前去截取,沒有按約定時間回來。趙云擔心黃忠有失,帶領數十輕騎出營接應。正巧曹軍主力人馬殺來,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形勢危急。
三
趙云臨危不亂,主動出擊,突破其陣勢,邊打邊退,回到大營,曹軍也追到營外。此時營內兵力空虛,難以抵擋曹軍的進攻。沔陽縣(今陜西勉縣)縣長張翼要關門拒守,趙云卻當機立斷,令士兵大開營門,偃旗息鼓,用起了“空營計”。
四
曹軍擔心營內有伏兵,不敢進攻,急忙撤軍。這時趙云又令士兵擂鼓震天,齊聲吶喊,虛張聲勢,并用強弓硬弩從背后射殺曹軍,作伏兵殺出的樣子。曹軍驚慌,陣勢大亂,爭相逃命,自相踐踏,落水而死者不可勝數。第二天,劉備知道趙云智退曹軍,稱贊他“一身是膽”。
五
趙云空營退敵的謀略被后人概括為“虛而虛之,使敵轉疑以我為實”。也就是本來空虛的情況仍然表示空虛,使敵人以為我做好了充分準備。兵不厭詐,趙云在敵強我弱、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大膽使用“空營計”,正是利用了敵人多疑的特點,使自己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六
趙云的謀略不僅體現在軍事作戰中運用得非常出色,而且在激勵將士方面也用得十分恰當,講究獎罰分明。公元228年,趙云、鄧芝兵敗箕谷(今陜西漢中),由于趙云親自斷后,軍械物資沒有丟棄損失,兵將沒有離散,不至于大敗。
七
諸葛亮讓趙云把軍中剩余的絹帛分給將士,趙云卻說軍事失敗,不應賞賜,建議交歸府庫留待十月冬賜。獎賞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士氣,提高戰斗力,只有適時、適當才能達到目的,否則賞無度,雖費財而無恩。因此,趙云的作法得到諸葛亮的稱許。
八
關羽死后,劉備一怒之下準備發傾國之兵為其報仇。趙云認為,此時漢的大敵是曹操而不是孫權,當務之急是全力占領關中地區,魏滅,孫權自會臣服。趙云竭力勸阻劉備,主張待條件成熟先擊曹魏而使東吳不戰自屈,可謂謀深計遠
九
趙云曉勇善戰,有膽有識,謀略超群,長坂坡前、定軍山中,箕谷用兵,屢立奇功,人稱虎威將軍,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千年之后,猶能感受到其英姿勃發、膽略蓋世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