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名將周瑜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并不小氣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杰出的軍事家。廬江舒縣(今安徽六安舒城)人。漢族,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心胸狹窄。公元208年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簡明傳記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并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后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zhàn),為打江東基業(yè)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
孫策遇刺身亡后,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zhí)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后,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zhàn)之時,力主抗曹,并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我軍的優(yōu)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為三國歷史上最經(jīng)典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zhàn)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
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并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于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fā),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并不與程普計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
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丑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愿劉備一天天壯大,
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愿。在對劉備一方的態(tài)度上,周瑜和魯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后,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