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嬴渠梁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變法成功的君主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謚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wèi)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zhàn),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同時,不斷增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lián)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歷史中秦孝公做了些什么?為什么說他偉大?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年44歲,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即位后深感秦國被諸侯冷落,于是求賢招兵,廣招人才,命群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秦孝公頒布的求賢令:
秦公贏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稱霸以來國勢有成大業(yè)有望,然其后諸君不賢,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世政昏,內(nèi)亂頻出、外患交迫,河西盡失,函關(guān)易手,秦始有大國而僻處一隅;
其后獻公即位,欲圖振興,連年苦戰(zhàn),飲恨身亡。當此之時,國弱民窮,列國卑秦,不與會盟且欲滅秦而后快,國恥族恨莫大與此,公即位嘗思國恥悲痛與心!
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長策奇計而使秦國恢復穆公霸業(yè)者,居高官領(lǐng)國政與本公共治秦國分享秦國!
這一段文字,我重復聽了好多遍,真是很精彩,很感動!
秦孝公嬴渠梁
偉大的國君,歷史的塵埃
我相信,在中國說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近年來辮子戲的流行,乃至滿清的十二帝我們也是耳熟能詳,但是由于年代太過久遠,贏渠梁的名字已經(jīng)蒙上了歷史的塵埃。
說起他,我相信幾乎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聞所未聞,即使是煮酒論史的很多板油也是一問三不知,我們頂多能猜到他是秦國的一位國君,我說他就是秦孝公,有一部分板油會有點印象,我再說他就是任用商鞅變法十余載強秦的赫赫有名的秦孝公。
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貌似歷史對這位偉大的國君的評定不是很多,我們僅能從漢朝的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孝公據(jù)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而知道他。
變法的利與弊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說“也可看出變法意義不僅是單純的改變法令規(guī)章,不僅是單純的只改變上層建筑,而是徹底地改變,軍事改變,政治改變,政丨府組織和社會結(jié)構(gòu)、風俗習慣改變,甚至道德價值標準和人生觀念都要改變。
“變法”是人類智慧所能做的最驚心動魄的魔術(shù),它能把一個侏儒變成一個巨人,把一個沒落的民族變成一個蓬勃奮發(fā)的民族,把一個弱小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輝煌變法,只有在大黃金時代才會有這種偉大的成就,但商鞅也付出跟吳起所付出的一樣使人沮喪的代價。
喪失既得利益的既得利益階層,永遠把改革恨入骨髓。公元前三三八年,贏渠梁逝世,他的兒子贏駟繼位,怨聲載道的憤怒貴族群,包括贏駟的皇家教師公孫賈和贏虔,他們乘機反撲,指控商鞅謀反,商鞅遂受車裂的酷刑處決。儒家學派一直用這個悲慘結(jié)局,告誡后世的政治家,萬萬不可變法。"
法制帝王,為儒家所不容
從歷史的角度講贏渠梁為中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他打開了封建時代的大門。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變法的君主,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變法成功的君主。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行法治的君主,他整整比現(xiàn)代人試行法治早了兩千多年!
這位知恥而后勇的君主,始終以“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自勵的君主,開創(chuàng)了頂天立地的事業(yè),兩千年后,當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變的時候。當俄國的彼得大帝和日本的明治天皇進行維新變法的時候,中國再也沒有出現(xiàn)第二個嬴渠梁。這是中國的悲哀,這是近代中國人的不幸。光緒曾經(jīng)想成為嬴渠梁第二,但在儒家思想濃厚的那個時代,他不幸功敗垂成。
只因為贏渠梁徹底拋棄了儒家學說,大膽徹底地采用法家學說依法治國,因此再此后近兩千多年的歲月里,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傳統(tǒng)意識有意無意的掩蓋了他的功績,忽視了他的存在。我們要反思我們的歷史和文明,在儒家文化的眼里,秦孝公變法奠基秦始皇最終統(tǒng)一的秦朝,在可笑的儒生眼里就兩字“暴秦”。老毛就不這么看,他在“讀《封建論》呈郭老”說
勸君少罵秦始皇,
焚坑事業(yè)要商量.
祖龍雖死秦猶在,
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
莫從子厚返文王.
“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制,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主張厚古薄今,開倒車的。”—毛澤東如是說。
落后的秦地走出的少年君主
當儒家文化淡化法家的功績時,順帶這也抹殺了贏渠梁的偉大功績。這個當年從貧窮落后的秦地走出來的二十來歲的少年君主,憑著莫大的勇氣和毅力,給他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富強和尊嚴,給中國人打開了封建時代的大門。今天,他的陵墓依然有發(fā)現(xiàn),史載其陵位于今陜西閻良臨潼一帶。
千載之下,默念秦孝公的《求賢令》"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nèi)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你能感受到他那憂國憂民的心和奮發(fā)昂揚的精神.那不拘一格攬人才的渴切之情。一個懂得欣賞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讓我們擦去歷史的塵埃,讓嬴渠梁的名字煥發(fā)他本來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