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為什么以不孝之名殺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傳人,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最后因為太過于直言和不會收斂鋒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傳了下來,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讓梨雕塑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說的是當時只有四歲的孔融,在父親讓他和其他兄弟選梨子的時候都會選擇最小的那一個,孔融的父親感到很奇怪,就問孔融原因。孔融說我最小,應該拿最小。父親笑著說弟弟比你還小,應該讓他吃最小的。孔融認真地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照顧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給他。父親很滿意地笑笑,心想這孩子長大了肯定會有才能。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大家要懂得尊老愛幼,懂得禮儀。孔融讓梨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這個故事告訴后人,要尊老愛幼,不爭不搶。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會讓梨,說明的不僅僅是他尊老愛幼,更多的是他的聰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這樣的道理,也難怪他的父親會說他日后成就不小。
不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知歷史的都知道孔融日后并算不上一個品德好的人,不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還是說明了孔融的本性并不壞。只是在日后的成長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讓孔融成為了之后那個不太負責任的人,甚至連累了幼子,全家都死在了曹操的手中,不得不說也是非常可惜的。
曹操為什么殺孔融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小時候的孔融非常懂事,知道分享和禮讓他人。孔融在學問方面,也十分勤奮刻苦,后來,孔融得以進去東漢的朝廷為官。孔融為人正直,對很多事情都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
孔融劇照
孔融剛進入仕途時候,孔融看不慣朝中很多大臣的做法,對于貪官和奸臣,孔融絲毫無所畏懼的進行彈劾,董卓當時在朝廷中權勢很大,孔融并不懼怕董卓的勢力,進行大膽的諫言彈劾,結果孔融得罪了董卓,遭到貶官。
后來,孔融因看不慣曹操的做法,屢次進行嘲諷和勸說,曹操最后殺死了孔融。
一次,曹操的兒子曹丕看上了袁紹的兒媳婦甄宓,并且強行闖進袁府對甄宓動手動腳,曹操知道兒子曹丕的行為,但是沒有給予阻止。這件事情被孔融知道了,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孔融所指何意。
過了幾天,曹操和孔融在路上碰見了,曹操便問孔融書信中用紂王和妲己的故事出自何典故。孔融聽后,嘲笑的反問了一句,曹操這時才明白,空冗政這是在諷刺自己。
后來,因為糧食短缺等問題,曹操發布了表制酒禁,孔融聽聞此事后,屢次給曹操寫信,爭辯禁酒的不好之處。孔融列舉了很多歷史人物來說明,喝過酒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創作的靈感。孔融接著又寫了幾篇論稿給曹操,曹操看后很生氣。
曹操對孔融積怨越來越深,加上他人陷害孔融,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等罪名將孔融處死,并且還誅殺了孔融全家。
孔融后代
孔融,字文舉。東漢魯國人,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生于公元153年,逝世公元208年,享年五十五歲。
孔融像
孔融出自書香門第,博學淵原,是孔子的十九世孫。他幼年勤奮好學,能詩善文,他后來當了官之后經常舉薦賢才,傳播儒學文化。只可惜在后來因為批評曹操言辭太過犀利被曹操所殺。孔融這樣文人,想必也都是有著那些所謂的傲骨,樂于做些批判之事,不知明哲保身,將曹操惹怒引來滅族的慘禍。他被殺,也或許是曹操早就想借機除掉他,只不過是時機早晚的問題罷了。
他的妻子(這里指妻子和兒女)也同時被殺害,民間有許多關于孔融后人的說法沒有什么依據,歷史上還是未被得到證實其后人的存在。在他與妻子遇害之后他的其余六個兄弟卻不知所蹤,也許曹操殺人會有些漏網之魚,給他們逃了。史書并未有所記載關于孔融有后代的,或許是有他的后人的,只是并沒有證實罷了。他生平也寫過不少文學著作,代表作《薦禰衡疏》,反應了漢末動蕩的年代與現實。東漢末年,天下三分之勢戰火不斷,他的許多作品也在禍亂中消失,著實令人覺得惋惜。
盡管沒有找到孔融的后代,但他的精神卻被一代代傳了下來,孔融讓梨的典故大家想必都在課本里學過,這個故事其中講到的道理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