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人有傻福 魯莽武夫到蓋世謀圣竟是這樣轉型
“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司馬遷
張良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可以說,沒有張良,就沒有劉邦的九死一生,沒有張良,楚漢爭霸的結局就會顛倒,歷史就將改變。他精心策劃的“斗智鴻門、暗度陳倉、下邑奇謀、虛撫韓彭”等名計良謀,是劉邦能在四年楚漢爭霸中戰勝強大項羽的基本所在。后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圣”。
但鮮為人知的是,張良在出道之初,卻干過兩件超級“大傻事”。
第一件“大傻事”:刺客不帶刀。
張良,字子房,他的祖父張開地作為宰相為三代韓王效力,他的父親張平最先是侍奉韓末之王惠王的名臣,韓惠王去世后,公子韓安繼位做了國君。張平依然盡力輔助國君。但韓安卻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張平最終為抗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終勞累過度而死)。
張平死后,公元前230年,韓也隨之滅亡。
國破家亡,從此,張良這個只有十幾歲的少年開始隱姓埋名,他白天讀書,晚上練劍,期待能報仇雪恨。后來經過他不懈的努力,終于找到了一個殺手組織——倉海幫。單以時間來看,這個倉海幫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出現的恐怖組織了。至于后來的什么丐幫、華山派之類的幫派,估計都是從這里演變而來的。
張良直接找到倉海幫的幫主倉海先生。送上不菲的禮金,要求很簡單,幫他殺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嬴政,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
倉海幫本來就都是由反秦人士組成的。他們大多和張良一樣,都跟秦朝或多或少有著國恨家仇,有著個人恩怨。因此,倉海連考慮都沒考慮,就直接對張良說道:“這筆生意我接了!”
就在這時,機會來了。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秦始皇自從當上皇帝后,空閑多了,便喜歡上了出巡(說白了就是游山玩水)。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東巡。收人錢財,替人辦事。倉海開始策劃暗殺秦始皇的行動。具體策劃如下:
1、踩點
倉海詳細研究了秦始皇此次東巡可能經過的路線,設計好了暗殺的地點。
陽武縣內有一路段是行事的最佳境地。此處是一條原始通道,兩岸夾山,樹茂林盛,藏身和逃跑都很容易,是一個絕佳的行刺地點。倉海把行刺地點選在這里,充分說明他具有職業殺手的敏銳眼光。
2、人選
倉海從幫內選擇了一個大力士作為此次任務的執行者,此人姓鄭,名敢,是燕國的一個壯士,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職業殺手。據說此人力大如牛,幾百斤重的東西在他提起來毫不費勁。
倉海料事如神,秦始皇的巡游隊伍果然要經過他精心挑選的地段。鄭敢潛伏在那路段的樹叢中,三天三夜后秦始皇的車隊如期而至。
鄭敢知道成敗在此一舉,他不由屏住呼吸,手持那根重達一百多斤的鐵錘。瞅準秦始皇的座輦,等到距離最近,角度最好,方向最佳時出手了。
鄭敢果然不愧為職業殺手,出手毫無聲響,卻又是那么的漂亮,說時遲那時快,鐵錘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直奔目標。然而,就在這時,秦始皇所乘坐的輦車突然碰到一塊石頭,車輪歪了一下,這稍稍一偏,鄭敢的大鐵錘便和車中的秦始皇擦身而過。
這次刺殺行動就這樣極富戲劇性地失敗了。有的機會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能再重來。面對秦始皇下令重賞捉拿兇手,“刺客不帶刀”的張良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隱姓埋名躲起來。
第二件“大傻事”:天上掉餡餅。
大隱隱于世,小隱隱于野。當時的張良隱身到了下坯。在這里一隱便是十年。在這里他遇到一位奇能異世之輩。
一天,張良滿懷心事地走到一座橋上,正在他搖頭擺尾地長嘆欷歔時,一個童顏鶴發的老頭兒走到他身前,他故意將自己腳下的一雙鞋子丟到橋下,然后用命令的口氣對張良喊道:“給我撿回來。”
“我和你素不相識,憑什么給你撿鞋。”張良心里嘀咕歸嘀咕,但見老頭兒滿頭白發,頓生惻隱之心,便去幫他撿鞋子。
好不容易撿來鞋子,老人非但沒有感謝,接下來的話更是得寸進尺:“給我穿上!”又幾乎是命令的口氣。
“俺爹我還沒這么溫順地伺候過呢。”張良一想到爹,眼睛又變得紅紅的。是啊,我無依無靠固然可憐,可一個老人家無依無靠豈不是更可憐?于是他蹲下身子,真的又為老人穿上了。
這時,老人給張良說了一句很含蓄的話:“五天后天亮時分來這里,我送一件神秘禮物給你。”張良當時壓根兒就沒想過要什么回報。但好奇心讓他五天后真來赴約了。不過他怎么也想不到,這個約會竟然赴了三次才成功。
當時的情景就是這樣,張良到橋上時,那老人早已守候在那里了。老人拋了一句話來:“五天之后再來會我。”說著便拂袖而去了。張良的第一次約會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當第二個五天到來時,這次,張良吸取了教訓,天才剛剛亮,就急匆匆地趕到橋頭來了。但當他睜著蒙眬睡眼看見老人又早已在橋上等他時,不由面紅耳赤。這次老人依舊拋下一句話:“再過五天來見我。”說罷又拂袖而去了。張良的第二次約會也同樣以失敗告終。
張良的第三次約會終于成功了,這一次,張良干脆直接卷起鋪蓋地毯睡到橋上去了。這下,老人沒轍了,交給他一個包袱就走了。據說這個包袱里藏著姜太公當年留下來的《太公兵法》。撿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這塊“餡餅”,從此,張良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