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寔是誰?陳寔遺盜這個成語講陳寔的什么事
陳寔簡介說的是東漢時期的官員陳寔,陳寔字仲弓,祖籍在潁川即今天的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附近,與其兒子陳紀、陳諶在當時都很有名,時號“三君”,與鐘皓、荀淑、韓韶并稱為“潁川四長”。陳寔出身寒門,但是很有親和力和號召力,在陳寔小的時候,和小伙伴們玩耍的時候都被兒童們所擁護和喜歡。年輕的時候,陳寔做過縣吏,為縣里的一些奴仆做事,后來被任命為都亭佐。陳寔非常喜愛讀書,有空就讀,當時的縣令曾經和陳寔談話過,縣令認為陳寔不是一般的縣吏,便讓他繼續去學習。后來縣令再次讓他出來做縣吏的時候,陳寔不做了,自己跑到山里隱居了。碰巧當時有命案,有人懷疑是陳寔,便將他捉來嚴刑拷打,可是最后沒有證據,陳寔又不松口,便給放了,還做了督郵。
元嘉元年即公元151年的時候,陳寔被任命為喜長,但是上任僅僅一個月,陳寔又要去服喪,服喪后陳寔又被拜為太丘長,陳寔追求德治,清凈無為,百姓安居樂業。七年后,即公元158年,陳寔被任命為司空府掾屬。公元166年的時候,陳寔也遭遇黨錮之禍,第一次入獄,被囚一年,不久竇武被殺后,第二次黨錮之禍接踵而來,但是并沒有入獄,陳寔不再在朝廷任職,而是到鄉里居住。后來何進、司徒袁隗等人多次讓陳寔去做官,陳寔都不去,只是一味隱居,樂天命性情歸于平淡。陳寔簡介上說陳寔在公元187年死于家中,享年84歲高齡,被埋葬在郎城。
陳寔遺盜是一個成語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東漢時期的文人陳寔。陳寔出身寒門,但是喜愛讀書,并靠著自己的努力,在朝廷得到不少人的賞識,后來見到朝政腐敗不堪,便隱居去了,直到公元187年死在自己的家中,去世的時候84歲。在后世以清高聞名,和鐘皓、荀淑、韓韶并稱為“潁川四長”。
陳寔為人特別仁慈,當時年歲不好,老百姓特別貧困,有小偷夜里偷偷跑到陳寔家里,想偷點東西,不巧當時陳寔在家。小偷便蹲在屋頂的大梁上,想等陳寔睡著了或者出去了再偷,而陳寔呢其實早就發現了大梁上蹲著個人,便起來整理整理衣服,將自己的家人都聚集過來,嚴肅地訓誡子孫,說,人呢,不能不自勉。并告訴子孫,干壞事的人不是一開始就是壞人,只是長時間做壞事做習慣了,才慢慢變壞的,就像現在屋頂上這個人一樣。小偷聽到后非常恐慌,從大梁上跳下來,向陳寔請罪,陳寔沒有責怪小偷,而是跟小偷說,看他的樣子不像個壞人,應該趕緊改掉自己的壞毛病,重新做人。還送了兩匹布給這個小偷,從那以后,縣城里就再也沒有小偷了。后人便將陳寔說的話變成了“梁上君子”這四個字,來表示對陳寔的贊美。陳寔遺盜這個故事一方面想說的是陳寔的寬容和仁慈,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要尊重別人,不要緊緊抓住別人的過錯不放手,而我們每個人本身呢,也要自勉,不要放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