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梅雨的現象與成因
梅雨期的多雨雖然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些許不便,但也有少雨時的困擾,例如缺水和停水。在梅雨期內應防范對流云系帶來的豪雨,因為對流云系會引發短時間但劇烈的豪雨,導致山洪爆發進而帶來嚴重的災害,是臺灣地區僅次于臺風的第二大氣象災害。以下擬以1993年六月二日于苗栗-臺中一帶的六二水災作為例子,來了解梅雨期的種種現象和成因。
在梅雨鋒面云帶南方及北方的無云區分別是暖濕的熱帶海洋氣團以及干冷的大陸氣團,鋒面云帶受到這兩股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相互挾持,而于臺灣至華南一帶徘徊,加上中尺度對流系統沿著鋒面云帶發展,并東移到臺灣中北部,終于引發中北部地區豪雨成災。
苗栗地區自六月一日晚上二十點起即出現連續性的豪大雨,并延續至六月二日中午止,其累積雨量為:通宵508公厘、苑里476公厘、三義391公厘、公館347公厘、大甲329公厘、大湖302公厘。由于雨勢強烈、雨量集中,進而引起山洪暴發,導致苗栗至臺中一帶豪雨成災,不僅鐵公路中斷,農林漁牧亦災情頻傳,損失金額達新臺幣20億元,災情較嚴重的梅雨個案。
梅雨期主要受到梅雨峰面系統的影響,有時大量降雨,有時雨量很少,有時降雨時間很短暫,有時連續多日。事實上,梅雨期有時會有二個峰面系統先后連續影響臺灣地區,致使連續陰雨的天數相對增長。當一道鋒面過后、另一道鋒面抵達之前,會有幾天晴朗天氣,但持續的時間長久或短暫都不一樣,有時鋒面接二連三而來,幾乎無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時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在每年的梅雨期內,平均有四至五個梅雨鋒面系統影響臺灣地區。由于受到鋒面系統的影響,臺灣地區梅雨期內的平均降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為每年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
臺灣地區每年梅雨期的降雨有很大的差異,可見梅雨在臺灣地區是非常不穩定、變動甚大的天氣現象,所以不必特別強調梅雨期的長短與雨日的久暫,而應注意梅雨鋒面系統所伴隨的豪雨。臺灣地區除東北部之外,其他地區多屬于冬季干燥的氣候類型,春季若無適當的降雨,干旱現象便會隨即發生。
臺灣地區梅雨期內平均為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約占年雨量的四分之一,為大自然解除春季旱象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春季有正常的降雨量,但若該年梅雨不顯,即為干梅或空梅,則可能發生缺水甚至干旱現象。
好是梅雨期,若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不僅會影響收割,也會使顆粒脫落發芽,對其他作物也會造成損害,對農業而言,連續陰雨正是一項災變天氣,若有豪雨發生則災情更加劇烈。臺灣已漸由農工并重發展成為工商并重,由于工商發達、經濟繁榮、民生富裕,劇烈天氣導致的災害損失也隨之增大。根據臺灣中央氣象局近12年(1985至1996年)來的統計分析,臺灣地區因為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平均一年可達新臺幣185億元,其中由梅雨造成的災情即占16%,平均每年約達新臺幣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