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專家提示不宜大補要以養肝為先
春季到來,很多人認為要這個季節需要大補身子,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對于健康人群而言,春季飲食要注意清淡,不要過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身體特別虛弱的人可以適量食用海參、冬蟲夏草等補品。
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不宜大補
服用鹿茸對于老年人身體有滋補作用,但常服鹿茸的67歲的李大爺前些日子卻感到頭昏腦漲。去醫院檢查發現,血壓一直正常的他變成了高壓160,低壓100。略通養生的李大爺很不明白,為什么一直用得好好的“補藥”突然變成了“毒藥”了?事實上,這不是李大爺身體問題,也不是鹿茸出了問題,而是補不當時。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曹田梅主任提醒市民,養生需分時,春季不宜大補。
四季養生應因時
“中醫養生講究因時因地因人,鹿茸對于李大爺是適合的補品,但是卻補錯了季節。”曹田梅解釋說,在中醫學中,人和自然都一樣,都存在一個“氣”。氣的升降沉浮就是人和自然的運動“氣機”。
春季陽氣生發,夏季陽氣旺盛,秋季陽氣收斂,冬季陽氣沉降。正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春生秋長秋收冬藏”。人體也是有這個規律的,所以“補藥”大多是在冬季服用。“冬天進補,陽氣內斂的,就會內藏。這個就跟動物冬眠一樣,把營養物質都藏在身體里面。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冬季進補’這一說。而到春天,陽氣生發就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曹田梅說,春天自然界萬物復蘇、陽氣上升,易擾動人體肝、膽、胃腸蓄積的內熱。加之氣候干燥,使人們感覺到不適,而此時,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而且天氣變化反復無常,較難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易致生理機能失調而致“上火”癥狀。
如果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大病初愈的病人實在需要春季進補的話,需要專業中藥配伍調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才能進補。切不可自行胡亂進補,讓體內陽氣亂跑反而更傷身體。
春季養生先養肝
自然的四季跟人是四肢百骸都息息相關。“春天五行屬木,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屬是木性,因而春氣通肝。”曹田梅介紹說,在中醫上肝臟具有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功能以及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作用。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加強對肝臟的保健正當其時。
春季因為氣溫回暖,很多人會吃酸的食物來降火開胃。其實,春季進食太多酸性食物不利于陽氣生長。飲食應“省酸增甘”,因為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于旺盛損傷脾胃。另外,春天不宜食用羊肉、狗肉、鵪鶉、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食用甘溫補脾如山藥、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生發的食物最能生發陽氣,不妨適當多吃。
此外,“肝開竅于目,很多人在春季容易出現眼類疾病是因為肝火過旺的原因。”曹田梅說,養肝重在睡眠。現代人陰陽顛倒的生活習慣對于肝臟的損害尤其嚴重。現在很多人的肝病其實是“熬”出來的,熬夜之后肝火旺盛,雙目赤紅,長期如此對肝的損害是很大的。所以,成年人最好不要晚過11點,年輕人不要晚過12點,以保證充足的睡眠。
春季養生食譜
春季干燥 選擇吃肉巧“去火”
春暖花開固然美好,但是,北方春季日曬及干燥的空氣,不免要讓人們的身體經歷一次干燥的考驗。這時,“食肉動物”們可要注意了,春季氣候干燥,吃肉過多會導致上火,引起各種炎癥,但是從養生角度來講,不吃肉對人體的健康平衡又會造成一定影響。
因此,讓我們根據每種肉的特性適當補充肉類,維持身體酸堿平衡的同時,又能起到潤燥的作用,健健康康度過這一年中最盎然美好的季節!
豬肉
豬肉,是春季補鐵的好選擇。中醫上認為,多吃豬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在干燥多風的天氣,大家不妨購買金鑼等大品牌的冷鮮豬肉來食用哦。
但是選擇豬肉還需要注意一點:不少人認為剛屠宰不久還留有微微熱氣的豬肉最新鮮,其實不然,專家解釋,春季氣溫回升快,“熱氣肉”容易導致細菌繁殖,遠不如“冷鮮肉”健康。據了解,金鑼牌的冷鮮肉,鮮嫩多汁,保留絕大部分的營養價值,很多消費者稱:“用金鑼冷鮮肉做出來菜肴,自有一股清香味!”
牛肉
牛肉,古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是補脾胃的佳品,而春季飲食也重在養肝補脾。具體來說,牛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后、病后調養的人,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都特別適宜。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吃這類肉,因為它的肌肉纖維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因此,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雞肉
最常見的雞肉,是在春季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的一味“良藥”。早春乍暖還寒,很容易罹患感冒。科學研究發現,在慢火煮好的雞湯內,含有一種能增強鼻咽部血液循環和黏膜分泌作用的物質,可以抵抗病毒侵入。
此外,雞肉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讓體力充沛起來。俗話說,身體虛弱,吃雞滋養。因此,春天里,不妨為老人、小孩選擇金鑼牌冷鮮雞肉,烹飪雞湯來補身。
魚肉
很多人都知道常吃魚能讓我們更加聰明,但不了解“桃花流水鱖魚肥”,春天正是吃魚的最好時機。河魚里的鯽魚,是春季食補的佳品。鯽魚的特點是養分素全面,含糖分多,脂肪少,含有豐盛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所以吃起來既鮮嫩又不肥膩。常吃鯽魚不僅能健身,還有助于降血壓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壽。
豬肉、牛肉、雞肉、魚肉都是春季肉食的絕佳素材,而狗肉,驢肉,鹿肉、羊肉、海鮮等肉品在春天應當適量少食,避免“火氣沖天”。春季干燥,提醒大家應該選擇吃肉巧“去火”哦!
春季養生湯
星期一:白玉豬小肚湯
功效:又是一年春來到,雖是萬物復蘇之時,卻也是“春困”來襲之季。要想在接下來的工作日里保持抖擻的精神和旺盛的精力,那么這款祛濕消腫的白玉豬小肚湯正好適合昏昏欲睡的你。
材料:白茅根60克、玉米須60克、紅棗10個、豬小肚500克
制法:將豬小肚洗凈切塊,用鹽、生粉拌擦,再沖洗干凈。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鐘,取出在清水中沖洗。紅棗去核后,與白茅根、玉米須一起洗凈,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與豬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內,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可加入適量食鹽和少量生油。
星期二:薏仁豬腳湯
功效:健脾益胃、利濕、壯腰膝材料:薏仁30g,干凈豬腳一只約半斤
制法:薏仁碾碎,豬腳洗凈剁塊與薏仁一同放入砂鍋,加黃酒、姜及清水1500毫升,蓋好。先用猛火煮滾,除去湯面浮沫,再用文火煨約2小時;待豬蹄爛熟后,依次加入鹽、醬油、蔥、胡椒粉。
星期三:天麻補腦湯
功效:周三是一周中最難熬的時候,尤其是春節積下來的事情之多,讓人一個頭兩個大。那些被頭疼困擾的上班族們,不如自己燉一鍋天麻補腦湯,補補超負荷運轉的頭腦吧,因為天麻可是具有祛頭痛、益氣養肝的效用哦!
材料:魚頭、天麻制法:用清水洗凈2個大魚頭和100克天麻,將魚頭封煎后放一旁。在沙鍋中倒入約8碗清水,先放魚頭,后放入天麻,隔水燉至水沸時改用中至慢火,燉兩至三小時,再放入適量鹽即可。
提醒:煲是將鍋子直接放于火上燜煮,而燉則是用隔水方式蒸煮為原則;煲湯會使湯水愈煮愈少,食材酥軟,燉湯則是原汁不動,適宜于含天麻一類藥材的湯料。
星期四:金針豆腐瘦肉湯
功效:對于已顯疲態的你來說,制作簡單的金針豆腐瘦肉湯正好能滿足需要。雖然材料簡單,卻有健脾安神的功效。
材料:金針菇1兩、瘦肉4兩、豆腐1塊
制法:豆腐切塊,金針菇用水浸洗。將瘦肉“出水”,金針菇放入用小火煲一小時,再將豆腐放入煲內,加鹽半茶匙便可。
星期五:生魚煲西洋菜湯
功效:廣東的老牌例湯。生魚又稱黑魚,是生猛的食肉魚類,它富含的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能讓你也恢復生猛狀態。
材料:生魚1條、瘦肉8兩、西洋菜1斤、蜜棗6粒
制法:生魚去鱗,清除內臟,洗凈瀝干,撒少許鹽。鍋放油,將魚煎至微黃。
瘦肉洗凈,出水,用水沖凈。鍋內放適量清水煮沸,再將全部材料放入,煲約三小時左右便可。
星期六:海帶排骨湯
功效:十分常見的一種湯,美味而實用。周末為父母煲上健骨御寒的海帶排骨湯,讓家人備感溫馨。
原料:豬排骨、海帶
做法:將海帶浸泡后,蒸半小時,取出再用清水浸泡4小時,徹底泡發后,切成長方塊。將排骨洗凈,在沸水鍋中煮一下,取出用溫水泡洗干凈。在鍋中放入排骨、蔥段、姜片、黃酒,先用大火燒沸,再用中火煲,然后倒入海帶塊一起煮。
星期天:海底椰南棗湯
功效:一看就知道是素湯,清甜不膩,可滋潤養顏。周末在外吃了太多口味油膩的飯菜后,可以用此湯加以調理。
材料:海底椰約150克,大蘋果兩個,南棗六粒
方法:蘋果洗干凈后每個切成4片,去心,南棗洗凈。水沸后,將各材料放入滾十分鐘,然后改慢火再煲兩小時,下少許鹽調味即可。
結語:春季十分容易上火,在飲食上一定要注意清淡為主,養肝為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