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陽虛陰虛對癥補腎
當今很多消費者都很關心自己的腎,鋪天蓋地的補腎廣告也充斥著人們的視聽感覺系統,但“腎虛”其實分為陰虛和陽虛兩種情況,如果不對癥下藥,就可能越補越虛!
我們平時所說的腎虛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其實腎虛主要可以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要采取不同的藥物治療。腎陰虛時,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潮熱,盜汗,手腳心發熱。腎陽虛時,也可以表現為腰酸,但還伴有怕冷、面色蒼白、手腳發涼、夜尿頻多等癥狀。腎陰虛可以用六味地黃丸,而腎陽虛時要用桂附地黃丸。一般服用六味地黃丸兩周后如果效果不明顯,可能是選藥不對癥,可以找一位中醫大夫對身體的癥狀進行診斷,對癥選藥。
在傳統中藥的歷史上,補腎名方六味地黃丸源自醫圣張仲景的名著《傷寒雜病論》,始稱“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地黃丸。至北宋,太醫丞錢乙認為腎決定著人的生長發育,強調補瀉要同時進行的理論。遂從“金匱腎氣丸”入手(金匱腎氣丸副作用很小),創制了滋補腎陰的名方——六味地黃丸。宛西制藥地處醫圣故里南陽,秉承醫圣張仲景醫藥文化精髓,致力于張仲景經方的開發和研究,在地黃丸系列產品的開發上有著自己獨到的研究。得天獨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也許是醫圣張仲景賦予仲景牌六味地黃丸先天的優勢。宛西制藥發揚醫圣“救濟蒼生,惠澤于世”的醫德醫風,造福于大眾健康事業。
現代人因氣候、環境污染、飲食習慣、工作壓力等方面的原因,常會出現腎陰虛的癥狀。中藥六味地黃丸對治療腎陰不足效果明顯。因此民間流傳的“吃六味,補腎虛”的秘方,也是針對腎陰虛而言。所以,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選擇六味地黃丸來調養身體、治病強身,已成不爭的事實。
近年來又發現,六味地黃丸治療糖尿病、慢性疲勞綜合癥、更年期綜合癥等也有著積極的療效,故成為現代人養生保健的首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