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過大 警惕知識焦慮癥突襲
近年來,白領的健康問題一直是我們致力要解決的一大心病,可是,狀況并不如我們預期的那般順利,新型健康問題層出不窮,下面就來看看白領們新患的“知識焦慮癥”吧。
在知識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就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癥狀。
知識學多了是好事,知識學多了也可能讓人焦慮。高學歷者患病率高。
“知識焦慮癥是焦慮癥的一種,它因知識而起。現在越來越多的白領受知識焦慮癥的困擾。”心理咨詢師劉梅介紹說。
知識焦慮多集中在25歲-40歲的高學歷者身上。
焦慮不僅使他們心理壓力大,甚至在沒有任何病理變化和任何器質性改變的前提下,突發性地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女性還會并發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被動學習刺激焦慮。
30歲的小胡工作壓力很大,但他仍然堅持到遼大旁聽法律課,準備參加司法考試。
“累是累,但社會壓力大太了,多學知識才可能多些機會。等考完這個,我還準備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整天處于緊張狀態的小胡就這樣強迫自己不停地學習。
像小胡這樣工作以后還繼續考研、考證的大有人在。知識越來越重要,社會環境不斷地刺激人們去吸收各種知識。如果這種學習不情愿,又強迫自己去做,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基礎部吳玉斌老師講,大學生也在不斷擴充知識量。許多學生盲目吸收信息,整天處于考取各種資格證的焦躁情緒中。規律生活學會放松。
適度焦慮對人有利,但長期處于焦慮情緒中就有害處了。沈陽曾經有個小伙子因為知識焦慮引起驚恐發作,突然撕掉了所有的書。
知識焦慮癥并不可怕,不用擔心會轉變為精神疾病,只要學會放松、每天進行適量的鍛煉和娛樂,并且保持規律的生活,可以有效緩解癥狀。
知識焦慮癥的主要表現
心理學專家認為,社會信息化和過量的信息必定會對人心理和身體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過量吸收各種信息,造成思緒紊亂,判斷力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高血壓、心律不齊、緊張性休克、失眠、逆行性興奮、厭食等軀體癥狀。典型例子就是一些過度上網的青少年。
第二,由于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過快,人們不得不拼命學習新的知識。有些人會因擔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最后出現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氣短等癥狀,甚至會產生厭學厭世情緒,這說明一部分人對信息產生了恐懼。
如何避免知識焦慮癥的危害
有沒有避免和減少知識焦慮綜合癥危害的可能呢?
專家說,在知識焦慮綜合癥發病初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也不用擔心它會快速轉發為精神疾病。
但關鍵的是,需要全社會都來認識到知識焦慮綜合癥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它的傷害。雖然知識焦慮綜合癥在初始期可以通過心理手段或強制手段進行治療,可一旦當它發展到精神上的障礙,求助于心理醫生就沒有多大作用,恐怕要經過更艱難的治療才可能挽救患病者。
假如你認為自己已經出現信息焦慮綜合癥的初始癥狀,建議你除了遵照醫囑吃一些藥物外,還應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規律,比如每天限制接觸媒體的時間及數量,每天保證9小時睡眠時間,要大量飲用冰糖水,晚上堅持鍛煉15分鐘,減少娛樂,嚴禁飲酒。當然,嚴重者應立即咨詢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