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考后更需關懷
與往年一樣,今年高考前后,對高考的高度關注、對考生的格外關心,成了炎熱七月里的一道特殊的景觀。有人(多半是家無考生的人)也許會呼吁別把考生寵得太過分了,但只要高考制度沒有大的改革,只要高考在社會生活中仍然占有相當的分量,人們就不得不關心那些寒窗苦讀十余載,期望一步中舉皆大歡喜的高考考生。
本報記者對協和醫科大學心理專家的采訪,集中反映了一部分考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似乎可稱之為c),提醒家長、老師和學校必須密切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心理調節與情緒疏導。這方面的工作人們以前做得很不夠,因此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一些家長和老師在為考生提供寬松的外部物質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已經綽綽有余,但如何幫助考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內部心理環境,人們卻普遍知之不多,有時甚至因此引發了一些悲劇性事件,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關注考生的心理變化,幫助他們度過分數及錄取分數線公布之后這一個星期左右的非常時期,這項工作既不容易也比較容易。說不容易,是因為它本來是心理醫生的任務,有一定的專業性,加之中國人傳統上不注重人際之間的交流,有人將心理問題一概視之為心理有毛病,不習慣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來緩解內心世界的緊張沖突,所以往往不是把問題看得太輕,就是把問題看得太嚴重。說比較容易,是因為它最終只能主要依靠家長、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對考生的一點一滴、一分一毫的關切、安慰、鼓勵、勸導來完成;其最終目的,是要讓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的考生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并未因為考砸而被否定和取消,也讓那些金榜題名、滿面春風的考生意識到,考上大學不過是人生的又一個起點,今后的道路上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創新。
對每一位考生而言,高考畢竟是一場非同尋常的乃至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在高考前后盡量做到鎮靜自若、寵辱不驚,不單單有利于考生順利度過非常時期,同時也為他們今后以更加樂觀、自信、堅強的心態去面對社會和人生的挑戰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