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生發泄煩惱自拔頭發
小女生心情焦躁則自拔頭發以發泄內心不安,明明是個能說會道的男孩子,但在學校中卻一言不發,遇上老師提問連話都不會說,最近新加坡等地都出現類似的兒童心理病例,專家稱為兒童拔毛發狂癥、選擇性啞癥。專家更指出,有上述病癥兒童的家長,首先要學會自控情緒。
心情焦躁拔頭發
吳麗麗去年考試考得不好,被許多人責備后,感到十分傷心煩躁。當她搔著頭,煩惱著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她發現把頭發拔出來能夠給予她一種快感,讓她暫時忘記煩惱。長久下來,她就患上了拔毛發狂癥,心情一煩躁,就會不由自主地拔頭發。
吳媽媽對于女兒的行為感到很痛心、難堪和煩躁。但是無論怎么罵她,吳麗麗就是不改,情況還變本加厲。
上學就得失語癥
乍看之下,7歲的陳小華(假名)是每個教師眼里的好學生。他上課十分文靜,不像其他學生一樣淘氣、喧嘩,也不會和旁邊的同學說悄悄話。但是問題是,老師發問時,他也一句話不說,就連個是或不也不吭一聲。
陳小華的老師面對這種情況不知該如何是好。他的父母接到老師的投訴后,把他罵了一頓,但這反而使他更不愿意講話。心理學家把陳小華的情況形容為選擇性啞癥。
家長需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學院兒童心理診療所的心理學家紀曉音透露,每年到心理健康學院兒童心理診療所接受治療的選擇性啞癥兒童和拔毛發狂癥兒童,各有10人。她指出,雖然患有這類病癥的兒童不多,但卻不容易應付。
紀曉音說,要應付這類問題學生,就必須先和他們建立良好關系。她指出,以吳麗麗的情況來說,越是責備她,她就會越覺得沒人愛,越反抗,更會利用拔頭發來抒發情緒。她的家人應該協助她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舉動,例如,幫助她知道,她通常會在什么情況下拔頭發。
紀曉音指出,想扮演輔導者角色的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無法冷靜解決問題,反而和當事人起沖突。因此紀曉音指出,老師或家長想扮演輔導者的角色之前,必須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