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管教為信任變批評為鼓勵考前家長應做什么
高考快到了,李同學不僅沒進入考前狀態,他的右手還顫抖個不停,越是緊張就抖得越嚴重。
李同學的父親急著帶他看病,李老先生對醫生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家祖祖輩輩沒出過一個大學生,我年輕時趕上文化大革命,什么也沒學著。我和孩子他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再說,以后考不上大學也沒出路呀!我想幫他,但連小學六年級的課都不會,只好嚴格管理他。每晚坐在他邊上看著他,他稍一走神,我就用筷子打一下他的右手,他一激靈,又集中了注意力。您看我容易嗎?他幾點睡我幾點睡。沒想到快考試了,他的手連筆都拿不住,這試可怎么考呀?
其實,造成孩子考不了試這個悲劇的正是他自己。過度嚴厲使孩子過于緊張,時間久了,神經系統會出現功能性障礙,再這樣下去,甚至會出現器質性損傷。這種情況產生的后果,是使孩子產生依賴、退縮、自卑等心理特征,遇事易緊張。有一個心理學試驗。10只小白鼠被關在一個籠子里,每隔半小時敲幾下籠桿。3天后,白鼠全死了,解剖后見到小鼠內臟全部出血。總嚇孩子的后果可想而知。
不少孩子消極對待這種管教方式。一個學生看父母一出門,立馬跑到計算機前玩一把游戲。另一學生說:家長看著我,每天都到半夜,我盯著書,可腦子里早麻木了。考試成了考給父母看,學習自然也學給父母看。這種逆反心理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自尊心。用不少家長的話說:看是看著了,可不知他腦子里想什么呢,孩子就是不自覺!拿孩子當囚犯嚴加看守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自覺學習,反而使他們在考場上不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
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改變總把孩子往壞處想的做法,如總想:孩子不逼著肯定考不好、孩子是不逼(打)不成器等等。在做法上放手讓孩子做自己的事,不要一天到晚把自己和孩子綁在一起。最后,變管教為讓孩子自立,變批評為對同學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果然,李同學的父親不再一天到晚看著他,而是經常鼓勵他。慢慢地,他的右手不再顫抖,高考成績不錯。這位父親由此對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愛孩子也得有正確方法!(北京同仁醫院臨床心理科 許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