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有個小淋巴結怎么回事
淋巴組織遍布全身,自然淋巴腫瘤也可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并不是只有脖子、鎖骨等部位摸到腫塊才要排查淋巴瘤。其實,淋巴腫瘤是有全身表現的,在我國淋巴腫瘤每年新發患者在上升,而且年輕化趨勢明顯。那么,對于這類型的疾病我們應該了解清楚,以做好防御措施。
醫生們將其稱為B癥狀,主要有發熱、消瘦、盜汗等。
只是這些B癥狀,在淋巴瘤患者身上又有不同表現。比如,淋巴瘤患者的發熱通常在38度左右,經常在每日的午后或是下午發燒,不像普通的發燒會一直燒下去,可能喝點熱水患者的體溫就能自動恢復正常了。
對于消瘦,主要是指體重在短時間內快速下降,一般是六個月內下降原來體重的10%;有的患者還會出皮膚瘙癢,局灶痛癢多發于病變的淋巴結引流的區域,全身性痛癢大多發生于縱隔或腹部有病變的病例,這些癥狀都沒有特異性。
在此要強調的是脖子上的腫塊,如果是無痛的,并且持續增加,不活動,尤其是經B超檢查發現腫塊是等大的,比如2.8*2.8厘米、3.0*3.0厘米這樣的腫大淋巴結相對高危。
相反,觸摸到的腫塊是橢圓性,一碰是活動的而且有疼痛感,則可能是良性增生或慢性炎癥的腫大淋巴結。
發病,年輕人越來越多
過去,張會來醫生的門診中以60歲的老年人為主;而現在,20~30歲的患者在張醫生病房中則很常見。
年輕患者增多的具體原因不明,但化學物質頻繁接觸與淋巴瘤發病風險增高有一定關系,尤其是有機化合物,如有機磷農藥、除草劑、殺蟲劑、涂漆、化學溶劑等。
同時,年輕人的免疫系統處于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適應外界的變化,如果處于精神和軀體的疲勞、重壓狀態下,免疫機能會大大削減。
同時過度勞累還會導致身體透支,由于某種代償機制,淋巴系統需要自動調節補充,導致淋巴組織無限增生,加大癌變風險。
淋巴系統是人體重要的防衛體系,能夠制造白細胞和抗體,一般會在夜晚人體睡眠時進行恢復,因此年輕人不要長期熬夜,應保證8小時左右的睡眠,且工作時間不應過度緊張。
手術切除趕不走“腫瘤君”?
“不久前熱映的電影《滾蛋吧!腫瘤君》里,年輕的主人公熊頓得知自己得了腫瘤后舒了一口氣說:‘腫瘤嘛,切掉咯。’。我看后深感惋惜。”歐晉平說,“事實上,淋巴瘤一般不做手術切除,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
他介紹,淋巴系統像血液系統一樣遍布全身,可以說,有血液流動的地方就有淋巴,有淋巴的地方就有可能發生淋巴瘤。所以,淋巴瘤很難切干凈,腫物看似被切除掉,但其實很可能已在體內轉移。
此外,根治手術還可能會嚴重損害身體的器官功能,破壞機體免疫系統疾病,影響下一步化療的耐受性。比如,對胃淋巴瘤進行胃切除后,患者需要恢復數月才能進食,化療一再推遲,腫瘤的復發在所難免。
“這樣的教訓促使專家在發現腫瘤需要手術前更加慎重,一定要等到病理的結果,排除淋巴瘤后才上手術臺。”歐晉平說。
“腫瘤君”不難打敗 晚期仍有可能治愈
“腫瘤君”雖有可能轉移到全身,卻并不難被打敗。“像胃癌、肺癌等腫瘤,一般到了晚期治愈幾率就很小了,因此部分晚期淋巴瘤患者會想要放棄治療。其實,淋巴瘤到了晚期仍有較大的治愈希望。”何小慧說。
她介紹,總體來說,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后較好,治愈率接近80%,根據病情分期的早晚其具體的治愈率有所區別。
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據病理類型、分期早晚、臨床預后評分指數等因素其預后也不盡相同,總的來說B細胞淋巴瘤的預后要好于T細胞淋巴瘤,例如常見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總體治愈率可達到50%-60%。
淋巴瘤能夠治愈,并不代表可對其掉以輕心。何小慧提醒,大部分前來就診的患者都是到了晚期才發現。
這其中有兩種情況,一是患者淋巴結腫大,并發生在頸部、腋窩或腹股溝等可觸及的淺表淋巴結部位,這些部位雖易于發現,卻也容易被誤診為淋巴炎癥,按照抗炎方式治療,延誤了病情;另一種是發生于深部淋巴結,腫大淋巴結沒有疼痛感,容易被忽略。
治療,首診決定后期療效
淋巴瘤的治療是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治療措施包括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生物治療等,以最常見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早期患者的治愈率已經達到50%以上。
需要強調的是第一次治療很關鍵,在病理明確診斷的前提下,首次足劑量、足療程的規范治療,可以達到一擊斃命的效果。一般來說,第一次治療的療程要堅持完成6-8個周期,中途停止治療很可能導致腫瘤耐藥,后期再醫治的效果并不好。
另外,長在不同部位的淋巴瘤,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也截然不同。通常發生在淋巴結內的淋巴瘤的治療效果最佳,治愈的希望也最大。由于淋巴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因此目前沒有特別的預防淋巴瘤的方法。但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避免感染等危險因素,定期體檢等對于預防和早期發現淋巴瘤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