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期”為何縮短
從七年之癢到三年之痛,導致婚姻家庭保鮮期縮短的原因何在?
“作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70末’、‘80后’從小嬌生慣養,缺乏對婚姻家庭的責任意識,這是他們婚姻難以長久維系的主要原因。”青島市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李緯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
這一點,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市南區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張少華感同身受。“不少年輕夫婦在前來辦理離婚手續時,仍然打得不可開交。談及離婚原因,他們彼此推卸責任、互相指責,就是不肯退讓。”
“還有一類現象尤為值得關注,那就是通過相親認識、閃婚閃離的大齡夫婦在‘短命婚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市北區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喬瓊平根據日常工作總結出這一規律。“前來辦理離婚手續每10對中就有一兩對是‘剩男’‘剩女’相親結合的。這類夫妻多數是迫于家長壓力走上相親之路,相處數月到半年就 ‘閃婚’,由于婚前了解不夠,性格、習慣各異的兩人婚后矛盾凸顯,又無法求同存異,婚姻迅速走向解體。當然,這類夫婦離婚調解的成功率也最低。”
在市北區婚姻登記處主任陳梅看來,越來越簡化的離婚手續也成為年輕人草率離婚的 “催化劑”。2003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記條例》正式實施。新條例取消了對離婚申請人相關證明、材料至多一個月的審查期,對當事人確屬自愿離婚并達成一致的,當場予以登記離婚。新條例還取消了單位、村(居)委會出具介紹信的做法。離婚程序的簡化,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對婚姻的約束和當事人離婚的社會成本,使得不少年輕夫婦動輒把婚姻當兒戲,推動了“短命婚姻”的攀升。
婚姻需要不斷調試
“婚姻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從來就不是‘私生活’或‘私人關系’,而是一種本身就帶有強烈規范性的社會關系……婚姻不僅體現著夫妻的合作,也體現著夫妻與其他家庭成員以及社會上其他人的合作。”馬克思在《論離婚法草案》中即對婚姻的社會性做出詳盡的闡釋。
“離婚率逐年攀升,是社會轉型期多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交互作用的結果。從積極角度看,這是對傳統社會‘湊合’婚姻觀念的更新,是現代社會對個性、人性充分尊重的體現,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婚姻保鮮期的縮短、‘短命婚姻’比例的增多,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李緯研究員表示。
“婚姻不是一紙婚書,婚姻需要夫妻雙方相互調試、不斷學習。”青島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主任趙新彥接受采訪時說,丈夫、妻子、女婿、兒媳、父親、母親,這些伴隨婚姻締結而產生的全新社會角色,需要夫妻雙方相互適應、相互調試,重新認識并不斷習得,方能更好地實現角色扮演。
趙新彥認為,從社會學角度看,作為社會的最小細胞,婚姻家庭承擔著經濟合作體、生育共同體等重要社會功能,婚姻維系時間的縮短、家庭危機的提前到來,勢必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單親家庭子女的犯罪率升高、婚戀觀的扭曲、貧困單親母親的產生等,西方高離婚率引發的系列社會問題值得我們警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cao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