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樣百出的玩耍就在成都年吃過團年飯,成都人喜歡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到大慈寺撞新年鐘、上子時香。
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寶殿,舉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會,子夜十二點整,隨著數萬市民倒計數的喊聲,由大慈寺方丈大恩大法師親自啟響108響新年祈福鐘。傳說新舊交替時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間,洪鐘大鳴撞響108下,意味著神秘的老陽之氣從地氣蘊郁的充盈之處喚醒,震徹彌漫整個城市。
與撞新年鐘同時的,是上子時香,人們習慣于爭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時辰到廟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個眷顧。
大年初一,成都人開始“走人戶”了,親朋好友互相串門,人們互相設宴款待,好像要把一年的宴席都在這十幾天吃完。
更多的花樣在游玩上,初一開始,人們扶老攜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這是老成都人的一種民俗,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在傳統文化中,財神與喜神是連在一起的,所謂“喜神”,是指帶給人們吉利、歡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處。
人們游喜神方最喜歡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廟會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中國自古是農耕社會,民眾平時很少往來,廟會自然也成了人們交流和物資交易的好機會,所以又稱為“廟市”,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
更關鍵的,大廟會是一個娛樂項目的嘉年華,變臉、吐火、滾燈、手影戲、木偶戲等川劇絕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畫、剪紙各式民間絕活都能在廟會上看到,滾鐵環,抽陀螺,坐雞公車,拉提簧、響簧,這些土得掉渣兒的玩藝兒玩得小孩瘋跑……往往幾臺戲同時演出,曲藝演唱、雜技魔術、跑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應有盡有;商賈云集,三教九流紛至,百種小吃、賞百般武藝、玩百項游戲,民族、民俗、傳統、現代、鄉村、城市諸種文化形式復合于一體。
初七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獨特的風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過;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廟、會館、街坊點起“天燈”;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鬧熱。
十五過后,照理說年已過完,成都人卻還有一個花樣:正月十六“游百病”,登上城墻漫游,據說可使一年不生疾病。他們把這一天叫做“過厚臉皮年”。
四川大部分地區過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要一起吃年飯,是做一大桌年飯,特別豐盛,但不吃水餃。正月初一早上吃湯團。臘肉、香腸等品類繁多、數量也多的腌臘品,一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月朔至初三白天“走人戶”(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粉做的細條狀食品、酒、葉子煙(煙葉)等如許的禮物。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白天場(寺廟附近的集市)、茶館很是熱鬧,有很多川劇、評書等演出,晚上(城市中)逛燈會。
四川羌年節
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
羌年節于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cao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