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體前屈(orz),是一種源自于日本的網絡象形文字(或心情圖示)。另外的表示形式為:Orz6(偶認栽咯)和OTL。
orz的簡介
失意體前屈,是一種源自于日本的網絡象形文字(或心情圖示),這個形狀好象是一個人被事情擊垮跪在地上的樣子,是用來形容被事情打敗或者很郁悶的;還有佩服以及膜拜的意思。原本指的是網絡上流行的表情符號:○| ̄|_它看起來像是一個人跪倒在地上,低著頭,一副“天啊,你為何這樣對我”的動作,雖然簡單卻很傳神。在初期,并沒有人對這個符號起個名字,“失意體前屈”這個名字也是后來才出現的。據說是某個餐廳的座墊上繡著這五個字,至于在這之前又是誰想到的,目前尚未理清真相。
后來,又有人發現,用簡單的三個英文字也可以表現這個動作,于是orz就開始流行了。接下來,更有orz的日志軟件、日志網站相繼出現。在2004年后,于日本、中國大陸、香港與臺灣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文化。
這種文字可以寫作orz、Oro、Or2、On_、Otz、OTL、sto、rzo、Jto、○| ̄|_等,但其中以“orz和OTZ”最為常用;并有混合型,如表示無可奈何的“囧rz”。“囧”的原意是光明,但現在大都不采用原意,而取其形,轉為表情符號,表示一臉無可奈何樣。
在2006年1月22日,臺灣的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中,其中有一題是將被誤用的語言(被報章雜志或是因特網影響后的用法)改成正常的白話文,其題目范例中出現:“3Q得Orz→感謝得五體投地”一段,引起輿論相當大的教育考試制度爭議。
例句;我買的球隊又輸了,真Orz!
Orz(OTZ)在近年,儼然已經成為日本一種新興的次文化。人們在電子郵件以及即時通訊軟件中廣泛使用這個符號,表示他們失意或沮喪的心情。這個符號在口語中也不是念成一個英語單詞,而按字母讀出來。
Orz(OTZ)后來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之前未想到的新意義。
例如:“OTZ6”,即“我(O)天(T)真(Z)勒(6)”等。(極具殺傷力,網絡出現率極高)。
而“orz6”,即“我(O)認(R)栽(Z)咯(6)”。
orz的應用
原始用意帶有“悔恨”、“悲憤”、“無力回天”等含意,在華文網絡間,又恰與好人次文化疊合,常常影射在向異性表白時遭拒絕(失戀)。此種用法在日本的原用法上并不常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謂網絡上流行的歌曲《Orz》。
《Orz》是由臺灣的網絡名人楊維中(Weizhong Yang,網名“zonble”)所創作。楊維中于1976年生于臺北。運用自家的蘋果電腦及編曲程式GarageBand,從2004年始于個人的網志zonble'spromptbook上不斷發表歌曲。現已發表超過30余首。2004年11月6日于自己的網志上發表了一首名為《Orz》的作品(在網上,大眾又稱此歌為好人之歌),在臺灣網上廣泛流傳,歌詞的創作演繹了Orz與好人文化的關系。
orz被廣泛使用后,其涵意亦逐漸增加。除了一開始含有惡搞意味的“無可奈何”或“失意”之用法外,也有比較普通的“拜托!”“被你打敗了!”“真受不了你!”之類的用法。臺灣搖滾樂團五月天于2005年8月發表的歌曲《戀愛ing》就有“超感謝你,讓我重生,整個Orz”一句。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cao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