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土墻是什么?擋土墻的做法
擋土墻是什么?擋土墻的做法
擋土墻是什么?
擋土墻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體、防止填土或土體變形失穩的構造物。在擋土墻橫斷面中,與被支承土體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墻背;與墻背相對的、臨空的部位稱為墻面;與地基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基底;與基底相對的、墻的頂面稱為墻頂;基底的前端稱為墻趾;基底的后端稱為墻踵。
根據其剛度及位移方式不同,可分為剛性擋土墻、柔性擋土墻和臨時支撐三類。
根據擋土墻的設置位置不同,分為路肩墻、路堤墻、路塹墻和山坡墻等。設置于路堤邊坡的擋土墻稱為路堤墻;墻頂位于路肩的擋土墻稱為路肩墻;設置于路塹邊坡的擋土墻稱為路塹墻;設置于山坡上,支承山坡上可能坍塌的覆蓋層土體或破碎巖層的擋土墻稱為山坡墻。
根據受力方式,分為仰斜式擋土墻和承重式擋土墻。
加筋土擋墻是利用加筋土技術修建的一種支擋構筑物,加筋土是一種在土中加入拉筋帶的復合土,它利用拉筋與土之間的摩擦作用,改善土體的變形條件和提高土體的工程性能,從而達到穩定土體的目的。加筋土技術的發明無疑是一項重大技術創新,然而在經過大量工程實踐和理論研究后逐漸發現一些不足,有些甚至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其主要表現在:由于加筋土作用機理的復雜性導致多種設計理論并存,都有道理卻都不能概全,有時依據設計理論計算的數據在模型試驗中不能得到理想的驗證,而從模型試驗中得到的數據有時又與現場實測數據差異較大,這使得設計人員常常對理論計算數據感到信心不足,為工程安全考慮只好依據個人經驗增加筋帶數量,從而導致費用增加。另外,筋帶表面難以防腐以及對填料適應性較差等缺陷是現有加筋技術的不足。
擋土墻的做法
漿砌片石擋土墻施工
選用石質堅固、結構密實、色澤均勻、不易風化,無裂紋的硬質石料。石料強度試驗要符合規范規定。
石料不得帶有妨礙砂漿正常粘結的泥土、油漬或其他物質。
片石要求中部厚度不小于15cm,寬度和長度不得小于厚度的1.5倍。用作鑲面的片石,要選擇表面平整、尺寸較大者,并加以修整。
砌筑用的水泥砂漿采用砂漿攪拌機拌和,用斗車運至作業面,保證砂漿在終凝前用完,如果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泌水現象,應重新拌和后方可使用。
砌筑用石料必須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厚度不得小于15厘米,卵形和薄片者不得使用。用作鑲面的片石,選擇表面較平整、并經過修鑿處理后方可使用。
勾縫及抹面所采用的砂漿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有勾縫的部位,在進行砌筑時預留2厘米深的凹槽,備勾縫用,勾縫形式采用凹縫。
砌體完成后應灑水養生,保證砌體強度,防止砌體開裂。
漿砌片石擋土墻施工前對其位置、原地面線進行復測,做好場地排水設施。核實圖紙的形態尺寸和基礎標高是否符合實際。
墻后填料及時分層填筑,當砌體砂漿強度達到70%以上時,及時逐層回填夯壓。
擋土墻分段砌筑,每隔10~15m或地質變化處設伸縮縫或沉降縫。按圖紙設計要求施作泄水孔。
擋墻墻趾處地面有縱坡時,擋墻基底按設計要求分段做成水平臺階。
砌筑第一層基礎時,如基底為土質,直接坐漿砌筑;如基底為巖石時,先將其表面清洗、濕潤再坐漿砌筑。
外圈定位行列及轉角石,選擇形態較方正、尺寸較大的片石,并長短相間地與里層砌塊咬接。較大的砌塊放置于下層,安砌時選取形狀及尺寸較為合適的砌塊,敲除尖銳突出部分,豎縫較寬時,在砂漿中塞以小石塊,不得在石塊下面用高于砂漿砌縫的小石片支墊。砌縫的寬度一般不大于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