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對男性性行為有何影響
癌癥對一個人的打擊是巨大的,但患者不應消極,而應積極治療,力爭戰勝病魔頑強地活下去,起碼也應冷靜地面對和適應這一事實。對于男性癌癥患者來說,性行為是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具有顯著的特殊性。因為這往往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所以性問題也很少自發地表達出來。當然,醫生也往往無暇顧及這方面的問題,很難在病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應有的指導。下面結合兩種生殖系統的癌癥簡要地討論一下癌癥與男性性行為的關系。
睪丸癌通常發生在20-40歲的年輕人,治療多為單側睪丸切除。對于可治愈的睪丸癌病人來說常見射精障礙,其發生率為35-80%,伴有精液體積減少;由于腹膜后淋巴結清掃造成的交感神經叢損傷是逆行射精的重要的器質性原因,治療后2-3年才有可能恢復前向射精;高潮強度減弱的占38%;勃起困難較少見,單純淋巴結清掃時只占4%,而后再加上放射治療時發生率可達25%。
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在西方比睪丸癌高得多,但在我國較為少見,此病多見于老年人,如果癌癥局限于前列腺,常常進行根治手術和放射治療。轉移癌癥則采用雌激素治療、雙側睪丸切除或放射治療。治療后的病人中有80%可存在部分或完全勃起障礙,其器質性原因是副交感神經損傷或放射治療引起的血管分布的損傷。完全性陽痿意味著性交完全中止,甚至連伴侶間的任何性接觸也完全停止了。
影響男性癌癥病人性功能的決定因素包括:
個人方面:年齡、性知識、性態度、情感狀態、性畏懼;
疾病及治療方面:癌癥的病程發展階段和部位、治療措施、治療時間、與醫生的交流;
伴侶方面:先前的性關系狀況、彼此情感的交流、相互沖突與誤解。
對下列性再適應不良的高危人群需予以特別注意,最些人包括:
⑴、對自己的性別同一性尚無把握的年輕、未婚病人;
⑵、相信“自然”的性欲將隨年老面嚴重降低或喪失的錯誤概念,并使其身體受到傷害的老年病人;
⑶、對性行為和疾病問題缺乏交流能力的病人;
⑷、具有根治手術和聯合治療后遺癥的病人。
從病人角度看,性行為受許多變量的影響,特別是年齡、掌握的知識、態度和情感狀態。眾所周知,抑郁和焦慮可以抑制性欲和性功能,性功能障礙可以因惡性循環的自我增強機制而不斷惡化,其機制如下:
性功能障礙→批判性自我旁觀→害怕失敗、伴侶的消極反應→回避性行為→性功能障礙的進一步惡化。
由于這種自我增強機制的存在,它可以使原來因癌癥或其他原因所致輕度的或暫時的性功能障礙不斷加重。
大多數人把人類性行為理解為性交,因此治療建議也僅僅是設法恢復性交功能(如安置陰莖假體)。然而許多病人對性交的需求減少了,但對性親昵的要求卻增強了,他們需要肉體的緊密接觸來減輕內心的壓力和疾病帶來的痛苦。
癌癥治療之后性關系的重新建立既是治療效果的一個指征,也是處理疾病和后遺癥,以及處理病人和他的伴侶關系的一種策略。
回避性行為是保護再也經不起打擊的自尊心不再受到傷害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也是病人為了不暴露其肉體殘疾形象或致痛的功能障礙的一種策略。另一方面,保持或恢復性接觸可能是恢復和增進雙方情感與親昵行為的重要策略。重新獲得性功能的表現能力可能是恢復身體完美感和控制能力的重要建議。難怪有些癌癥病人報告說他們的性活動增加了。
據統計有49-98%的癌癥病人希望從醫生那里得到有關他們所患疾病與性功能之間關系的指導,他們需要獲得和交流必要的信息,可是只有25%的病人具有足夠的知識和信息。
許多病人不善于或羞于主動表達自己的性問題,這是因為性功能的行使與自尊和男性身分緊密聯系。因此醫生的責任是及時向病人提供能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的足夠的信息,幫助病人擺脫失敗感和操作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