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之后夫妻該如何對待孩子
離婚后如何對待孩子
1.提醒孩子你們永遠愛他。最好能和你的配偶一起向孩子公布你們離婚的消息,真誠并簡潔地說出這個消息,跳過那些不好的細節,可以對孩子這樣說:“爸爸媽媽很難一起相處,所以我們認為最好不要生活在一起了。”確保你的孩子理解離婚只是大人之間的事,請提醒你的孩子,他并不是你們離婚的原因。
2.把消息告訴身邊的人。離婚后的父母,請將你們離婚的消息告訴孩子的老師、鄰居以及社區服務人員。他們能幫助你觀察你的孩子,并隨時告訴你,涉及你孩子的任何事情。
3.保持孩子的常規生活。得知父母離婚的消息,你的孩子可能會對具體的事情最感興趣。我將住在哪里?我需要換學校嗎?誰會帶我去參加游泳課?離婚后,試著盡可能地保持孩子的常規生活。
4.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感受。父母離婚,孩子會出現心理壓力,例如,小一點的孩子會出現尿床,大一點的可能會變得壓抑或沉默寡言。和父母一方離別的焦慮會影響到孩子,但是他們可能不會口頭表達,因此,請幫助你的孩子將他的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并鼓他盡可能與你分享他的感受。
生理上,分手如同戒煙戒毒
美國羅格斯大學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發現,在分手初期,每個被甩者的反應正如戒毒者、戒煙者的戒斷癥狀:在最初的數天到數周,只要一想起甩自己的戀人,人們大腦的幾個關鍵部位就會興奮起來:與愛戀有關的中腦腹側背蓋區,與渴望和成癮有關的伏核、眶額葉和前額葉皮質,與痛楚和憂傷有關的島葉皮質和前扣帶。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娜奧米·艾森伯格也有類似發現:在社交中遭到別人拒絕,會激活大腦前扣帶,產生痛楚等不良反應。分手激起痛苦的意義,是讓人們知道,社會聯系對人類生存很重要,警告人們不要輕易切斷。
痛楚驅使一些被甩的戀人跟蹤對方——他們為了消除痛楚,什么都能干得出來。費舍爾相信,這是因為分手激活了大腦的成癮中心,使他們難以放棄戀人,于是產生了跟蹤行為。
心理上,分手導致精神幻滅
幼年的依戀習慣影響著人們的分手行為。如果一個人從小得到周到的照顧,在有需要的時候父母就會來到身邊,就能形成對別人的信任,即安全的依戀模式。這些人在自己的感情發生變化時,會考慮對方的感受,注意不傷害對方。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薩維稱,這些人如果是被甩的一方,會承認失戀的傷痛。這是合情合理的,分手后難免要經歷一段幻滅的過程,但他們很快就能康復。
相比之下,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就逐漸形成焦慮不安的依戀模式。他們往往舍不得已經失敗的戀愛關系,不愿承受痛楚。薩維稱,他們較少主動提分手,往往拖下去,自己變得越來越憤怒。如果他們是被甩的一方,則很難放手,很容易出現跟蹤對方的行為。他們還常常用心理防御來對付痛苦,拒絕承認關系已經結束,總是在懊悔失去的愛,導致自己總是不能康復。
分手后,一個人是走出陰影,還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還取決于他對自己的看法。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關于在線約會的研究發現,低自尊的人在遭到拒絕后會想不開,往往責怪自己,抱怨對方。檢查發現,他們體內的應激激素水平急劇升高。他們分手后一到晚上就悶在家里,即使與新的戀人交往,也難以再打開自己的心扉。相比之下,高自尊的人也不能幸免失戀的痛苦,但他們往往不會把分手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這些人能夠看到分手積極的一面。
溫馨提示:面對分手,夫妻之間發現彼此之間沒有了原有的感情,那就分開了,不過千萬不要苦了孩子,要對孩子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