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春秋時期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
車戰,在中國古代商周時期曾經是兩軍戰斗的主要戰法,戰車兵是軍隊的主力兵種,以一乘戰車和其附屬的徒步的士兵為一個基本作戰單位。車戰的歷史可上溯至三皇五帝的時代,不過,車戰在春秋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春秋時期,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也可以說是一種貴族是的競技,那么,車站是怎么演變成貴族式的戰爭的呢?一起來看下。
春秋時期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
當時的車戰乃是君子之戰,雙方約定了一些規定,是彼此之間的一種切磋,好比文人以詩詞比興,并不是現代意義的戰爭。
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兼并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大幅度增加,如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晉國一次出動戰車已高達七百乘(750乘);而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所擁有的戰車數量已在四千乘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舉之戰,各國參戰的戰車也均在千乘以上。連年的戰爭造成甲士的奇缺,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國遂增加了兵源充足,裝備簡單而又易于訓練的徒兵,步兵由每乘戰車隸屬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同時又取消了原來的七名車下甲士,連同三名車上甲士,共計七十五人,以五伍(二十五人)編為一兩,共三兩。方陣戰術也由原來步車相脫離的兩線配置,改變為三個步兵兩以戰車為中心的環形配置,把過去的密集隊形改變為疏散隊形,密切了步車協同,加大了方陣縱深﹐提高了方陣對復雜地形的適應能力和前進速度。
公元前567年,在鄢陵之戰中,晉國苗賁皇首創翼側攻擊戰術原則,使方陣戰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以上因素制約下,車戰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所擴展。一場戰爭往往由若干規模不等而又具有共同目的的戰斗所構成;遭遇﹑迂回﹑翼側攻擊﹑長途追擊等多種作戰形式亦開始出現。
車戰的最高目的,是消滅舊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如周武王滅商之戰。
但是在車戰最盛的春秋時期,主要是在各諸侯國之間進行的。那時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開始時強大的諸侯多打著尊周王的大旗,以成霸主地位,并不以滅國奪地為目的,勝者常以締盟成為霸主為目的。隨著諸侯爭霸的發展,大國國力日強,遂漸拋棄尊王的旗幟,終于從締盟稱霸走向滅國奪地,兼并弱小。動員的兵力日多,一次戰斗使用的戰車從幾百乘發展到幾千乘,戰場縱深加大,時間延長,由過去單一戰場的一次交戰決定勝負,發展到在幾個作戰階段中進行反復較量,經過不同地點的多次戰斗,才能達到目的。
在一場車戰中,由于當時諸侯思想觀念深受禮制約束,還有宗法迷信等的深刻影響,所以在戰前首先要進行祭祀占卜,然后召集全軍及加盟的友軍舉行誓師禮,由國君或最高統帥歷數自己承天命,如何正確,對方逆天命,如何殘暴無道。再約束部隊,嚴明紀律。流傳至今的著名誓辭,有周武王滅商前在牧野所作的《牧誓》,收錄于《尚書》之中。
兩軍到達戰場后,先要派遣使者到對方請戰,例如晉、齊之戰前,齊侯派使者請戰,說:“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您帶領國君的軍隊光臨敝邑,敝國的士兵人數很少,請在明天早晨相見。)晉軍主將闋郄克作答,先講晉與魯、衛是兄弟之國,故來援助,最后說:“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我們只能前進不能后退,您的命令不會不照辦的。)雙方用這樣客氣的外交詞令,最后決定第二天早晨決戰。
在正式開戰之前,還要派勇士去對方營地挑戰,以鼓舞自己軍中士氣,挫對方士氣。正式開戰前,兩軍先要擺好陣式,所謂「不鼓不成列」,然后才堂堂正正地展開戰斗。戰勝以后,又要祭祀,迫敗者盟誓,回國獻俘,在春秋初還有時將戰利品和俘虜獻給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