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軍為何慣于屠城?為什么熱衷于這種屠殺?
雖然現在的蒙古族只是偏安一隅,仿佛憨厚的黃牛一般,但是在歷史上,這一民族擁有極其耀眼的時刻,甚至就連統治中原時間最長的漢族,都從來沒有達到過的境界。而且他們的交戰風格極其剽悍,一旦攻城成功,就是慘無人道的屠殺,甚至一整座城池,都會被他們屠戮一空。
當時的蒙古人,雖然沒有現在花樣繁多的熱武器,但是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征服天下,一旦開始,蒙古鐵騎的腳步就不會停下,要么勝利,要么戰死。就是憑借這種精神,他們一直從位于草原的大本營,向西打到了東歐和中東等地,在他們的戰勝地與大本營之間,相隔的距離非常遙遠。顯然,他們明白不能將異族安排到自己進攻的路線后方的常識,因為一旦在他們大軍離開后,這些人突然發動突襲的話,就很可能切斷了自己的所有后路,雖然他們民風剽悍,但是也不想白白送死。
正是因此,屠城的行動就應運而生了出來。俘虜的立場很難確定,他們這類人反水的概率很大,但是如果帶著一起上路的話,又會對整個大軍的行進速度產生影響。如果遣送回大本營的話,他們不僅沒有什么用處,還會平白消耗無數的糧食儲備,在那個食物匱乏的時代,他們當然不會做出這種決定。
綜上所述,似乎也沒有什么比將這群人盡皆殺死更加妥當的方式了,既有安全保障,又環保經濟。
除此之外,屠城還能夠對其余的城池產生恐嚇力,使蒙古鐵騎對他們充滿威懾。因為關于他們的訊息討論最多的就是屠城,或者是鮮血淋漓,總之任何一種,都在說明蒙古人的兇悍。這也就導致有很多城池,干脆的山前投降,拒絕與之交手。
而蒙古人此時也膨脹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們對待敵人只有兩個態度,要么屠城,要么受降。針對于前車之鑒,主動投降的人數越來越多,這類俘虜由于沒有遭受戰爭的洗禮,所以反叛之心不強,算的上是比較讓人省心的一種,蒙古人心里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險。
除此之外,屠城給他們所帶來的壞處幾乎沒有,要知道蒙古人當時之所以會西征,并非是為了掠奪資源,更多的其實是為了占領疆土。既然是處于這樣簡單的目的,完全不需要那么多人參與,更何況他們原本就屬于游牧民族,完全不需要太多人看守或者是維持城池的正常運轉,所以說,屠城對于他們來說,益處絕對是遠遠大于弊端的。
屠城,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為求自保的方式,如果己方占據很大優勢的話,在不擔心對方報復的前提下,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是可以盡可能的減少己方勢力的損耗。就比如說是美國用原子彈對付日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避免日本仍舊有閑暇的時間來應對美國對日本所做的一切,而且還可以很好的宣傳他們所擁有的原子彈的威力。這與屠城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告訴那些蠢蠢欲動的人,不要再做無謂的掙扎,否則就只有被屠城這一個下場。
蒙古人屠城,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有一次鐵木真將中亞的烏孜別克布哈拉市攻陷,然后將當地的居民全部聚集到了一起,他氣勢洶洶的宣布了死刑,原因就是他們犯下了無法彌補的錯誤。而當問及他們犯有什么錯誤的時候,鐵木真卻立即反駁道:他就是天道災禍的化身,之所以說他們有罪,就是現在災禍已經降臨到了他們頭頂,既然災禍已至,就說明他們是沒有被冤枉的,天意如此,屠城似乎也就變得理所應當的了。
不過,隨著他們的實力越來越強悍,他們的勝利次數也越來越多,他們應對這方面問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他們終于有能力管理整座城池,因此慢慢的屠城行動就減少了很多。
那么他們為什么會有燒殺擄掠的想法?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環境太過惡劣,他們原本就生活的很艱難了,生活方式特別不穩定,因此在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之前,他們只能憑借搶掠來維持生計。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活,必要的飯食是他們身體能量的來源,如果不搶掠的話,他們很可能連飯都吃不飽,這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可以說是被迫之下,對此我也只能選擇贊同。